【读者心声】 藏书人深柳堂: 阅读是我的一大爱好。20世纪90年代,当时许多典籍没有新版,若想一睹真容,只能寄希望于淘到旧书。当时,我读到两本书话——郑振铎先生的《西谛书话》与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书...
【读者心声】 古籍爱好者张旭东: 从中学时代算起,我与古籍结缘已有三十余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我自幼是在唐诗宋词的浸润中长大的,诵读着那些平仄交替的韵脚,心中也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记...
【高校博物馆拾珍】 该文书年代为公元8世纪,长16.5厘米、宽20厘米。毗沙都督府是唐朝在于阗设立的羁縻府州,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状”是古代一种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的文书,这件文书是状的...
【高校博物馆拾珍】 青玉鱼形佩,长6.7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青玉,有黑色斑点。扁平直片状,边缘薄。鱼圆目张口,鱼身两面用阴线刻画出鱼眼、鳃、腹鳍、背鳍等轮廓线,鱼尾分双叉。鱼嘴和鱼身处各有一圆孔。鱼嘴...
【高校博物馆拾珍】 南开大学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商代卜骨,长7.6厘米,宽3.3厘米。古人期望通过某些自然现象或者灵物得到神灵的启示,由此产生了占卜。商王朝盛行在牛肩胛骨或龟腹甲上刻下所卜之事和应验情况,这就是卜辞,其...
【高校博物馆拾珍】 小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西周晚期长铭文青铜器。鼎高28.5厘米,口径29厘米,圆形,直环耳,方唇宽沿,口微敛,腹略鼓,兽蹄足。耳外侧饰夔龙纹,口沿下饰变形的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饰多组流畅的...
展览现场。山西青铜博物馆供图 近日,“同样的光芒——残障儿童作品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入梦”“生辉”“希望”“未来”四大主题单元,展出100余件儿童艺术作品,表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杭州望江街道文化站首次剪纸班结业式上,宋胜林(第三排左一)与剪纸班学员合影。 望江街道供图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始版桥社区非遗夜校杭州剪纸班圆满结业。91岁高龄的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剪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必然绕不开其传承与创新,可以说,传承与创新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抓手。而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对推动我国文化...
虽已立秋,许多地方依然酷热难耐。晚上冲个温水澡,在温度适中的室内,欣赏电脑上的画作雅典,好不惬意。一幅《七仙女沐浴图》颇为应景,引发我的浓厚兴趣。画中的“仙女”姿态各异,与祥禽共浴水中,她们有的刚下水,蹲下身子跃跃欲试,有的正在解衣,有的正...
《说文解字》称:“镜,景也。”这里的“景”,原是双关,既为“影”,照见高髻上的金色步摇,也照见荆钗布裙的素面朝天;亦为“境”,镜中美丽的倩影是流动的风景,镜背纹饰里亦藏着大千世界。铜镜的两面,一面平整光亮,映照世间万象,构建缤纷生活;一面蕴...
黄 卓 绘制 回归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从天龙山石窟佛首在3D打印洞窟中重现风华,到圆明园石柱在故土诉说百年沧桑,再到虎鎣巡展点燃民众对青铜文明的热忱,每一件文物的归途,都映照出国家从积弱到强盛...
八月的北京,蝉鸣声中涌动着孩子们的求知热情。8月8日,2025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启动仪式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举办。研学月以“博物馆研学 开启求知新旅程”为主题,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活动将贯穿整个8月。“我们希望...
鲁迅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有‘画’对你说” 绘就艺术院校思政育人新图景 在鲁迅美术学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单向讲授被热烈互动取代,师生围绕学校老艺术家创作的红色经典作品展开深度研讨,镌刻着历史记忆与红...
山间微风(版画) 《山间微风》的创作灵感,是我在山间度假时获得的。夕阳西下,远处的山脚下村舍绵延,河水缓缓流淌,我和朋友在民宿墙角的阴影中或站或坐,一瞬间仿佛都被暖暖的斜阳迷醉了,大...
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油画) 185×500厘米×2 1983年 唐小禾 程犁 湖北美术馆藏 关于“长江”主题的展览选题是湖北美术馆近年来持续策划的重要方向,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加强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责...
“图像转译:民族图案的拓古向今”展览现场 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意未来时尚馆,一场名为“图像转译:民族图案的拓古向今”的主题展览暨沙龙活动启幕。展览活动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中国轻纺城建管委联合主办...
苏轼对王维的画作《蓝田烟雨图》有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流淌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中,诗歌和绘画互动发展,成为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艺术双璧。 唐宋八大家是中华文化瑰丽的名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
能够吸引人不止一次去参观并在参观后压不住想说些话的画展实在不多。看画要用眼看作品,同时也是用心看人,看作品的生产者即站在画前挥笔着墨的艺术家。我没有尽览董宁文的作品,只在其两次画展及日常交往中或集中或零散地得以欣赏,这已经让我想说说自己的所...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老话里藏着人们对秋茄的别样偏爱。为何此时要吃茄子?因立秋后高温持续,气候由闷热转燥热,茄子恰是降燥解暑的妙物。 立夏新绿,立秋紫实。茄子以丰润的紫色记录着时令的更迭。画家钱选尤爱描摹这份时令之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