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1 10:31 阅读量:96
导读 :
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油画) 185×500厘米×2 1983年 唐小禾 程犁 湖北美术馆藏
关于“长江”主题的展览选题是湖北美术馆近年来持续策划的重要方向,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加强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责
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油画) 185×500厘米×2 1983年 唐小禾 程犁 湖北美术馆藏
关于“长江”主题的展览选题是湖北美术馆近年来持续策划的重要方向,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加强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近日,“奋楫逐浪天地宽——湖北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的‘长江儿女’”在湖北美术馆开展,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同时也是湖北美术馆以20世纪湖北美术史专题收藏研究体系为基础,对馆藏作品深入研究、活化利用的又一重要成果。
展览标题“长江儿女”,凸显了展览策划的内在逻辑和视角的延伸。这里的“长江儿女”有两层含义,它既是长江沿线人民的代称,也代表着一种拼搏与奋斗的精神意象。展览提炼了“求索”“击水”“不息”三个层次的精神内核,并通过不同时代、不同面貌的美术作品进行呈现。通过美术佳作,长江儿女的精神内涵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再一次被描绘。
“溯源”与“求索”
第一篇章“求索”主要展出了不同艺术家笔下描绘的长江山川风貌,通过对长江流域溯源、江峡风貌刻画,以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的表述,来感受长江的壮阔雄伟,体悟长江儿女不懈追求、上下求索的精神。
该篇以乐建文的中国画《江源行》为起始。这幅作品构图简约,笔墨酣畅写意,寥寥数笔便挥洒出苍茫的江源景象。画面左上方的人物与牦牛,一方面凸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一方面也展现了人能克服困难、逆境而上的宝贵精神。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研究所藏的4件胡一川油画《奉节码头》《万县桥》《岷江放木》《偏桥》是这一篇章的重点展品。1956年,在武汉主持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学工作的胡一川接到创作大型作品《红军过草地》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创作,他主动申请前往西南实地取材,这4件作品均为这一时期的写生创作,写实地记录了当时的长江沿线风貌。
与地理空间的长江溯源同样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求索。艺术家田少鹏、徐勇民分别从楚辞和屈原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创作连环画《屈原·九歌图》与写意水墨《翱翔翼翼》。宗其香的代表作《三峡夜航》,呈现了三峡夜景山水的独特面貌,其开拓性的笔墨,打破传统山水画不能表现光的限制,开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新风。
当长江沿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溯源”与“求索”便成为长江儿女精神的起点。
“建设”与“击水”
长江儿女的奋斗与拼搏从来不是虚无的形容词。一座座桥,一座座坝,一个个重大工业建设和大型水利工程在长江沿线开展,它们凝结了长江儿女的泪与汗。
展览第二篇章“击水”呈现了描绘武汉长江大桥、葛洲坝、三峡、武钢等重大工业建设和水利工程的作品,以艺术的独特视角展示长江儿女的拼搏与奋斗精神。武石的作品《最后一根钢梁》用木刻这一独具韵味的艺术形式描绘了武汉长江大桥安装最后一根钢梁的历史性时刻,表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伟大壮举。以图记史、图史相彰,成为现实主义美术经典。谢珍珠的《新的一课》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曾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生动展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历史场景。乐建文的《高峡晨曲》用平视的视角刻画了大坝建设工地上一抹亮丽的风景。画面中段一组青年女工正在为新建的大坝护栏刷漆,蓝色的栏杆、黄色的工帽、红色的刷子,形成灵动的色彩韵律,与远处正如火如荼建设的大坝工地相呼应,谱写了一首壮丽的青春奋斗之歌。
该篇章还设置了两个特殊板块,分别是“速写‘长江的儿女’”和“一冶工人集体创作版画”组画,集中展示了一系列以长江儿女为对象的馆藏速写,通过这些小稿,可以直观感受到笔触和绘画的魅力。20世纪50年代,武汉钢铁公司汇集了各地援建的工业大军,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从1956年开办第一个业余美术训练班到1959年成立“工人业余版画创作组”,最终发展为“一冶”工人版画群体并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工人版画的画风质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独特的地域美术现象。
从长江的自然山水风光,到长江沿线的建设者,长江的文明由长江的儿女书写,由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这一篇章的展品均以具体的人为描绘对象,希望通过个体来书写集体,以微观来呈现广阔的视觉图景。
“创新”与“不息”
展览的第三篇章“不息”,主要展示艺术家对荆楚文化的创新表述,对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的视觉呈现,以及对新时代长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描绘。陈立言的中国画《莽莽中原逐鹿时》再现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情景;王小宝的油画《红土情》,体现了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伟大抗洪精神;刘吾香、吴星的漆画《2020:武汉加油》,再一次唤起人们的抗疫记忆。艺术家通过捕捉典型形象来表达人文精神,传递精神力量。
在展览的尾声,唐小禾、程犁的《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再一次热烈地向我们揭示了长江儿女对生命真谛的感悟:“赞美由归宿延续的生命的起点,起点的后面总是神秘的、朦胧的、无限的、进化的……在劳动者那里,红白同喜,生死同美,于是汇成舞的长江、画的大海。”
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70余件套,涵盖了各艺术门类,时间跨度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当然,一场展览能够容纳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是长江儿女的精神是绵延而宏阔的。在展厅结束部分,湖北美术馆设置了“长江儿女 共绘长江”的主题互动区,很多观众都留下了他们的观展感受。当观众跟随跨越时代的美术作品,一同感触长江儿女的精神脉搏并为之振奋时,美术馆和美术馆的藏品便高质量履行和发挥了其职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