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2 10:31 阅读量:78
导读 :
虽已立秋,许多地方依然酷热难耐。晚上冲个温水澡,在温度适中的室内,欣赏电脑上的画作雅典,好不惬意。一幅《七仙女沐浴图》颇为应景,引发我的浓厚兴趣。画中的“仙女”姿态各异,与祥禽共浴水中,她们有的刚下水,蹲下身子跃跃欲试,有的正在解衣,有的正
虽已立秋,许多地方依然酷热难耐。晚上冲个温水澡,在温度适中的室内,欣赏电脑上的画作雅典,好不惬意。一幅《七仙女沐浴图》颇为应景,引发我的浓厚兴趣。画中的“仙女”姿态各异,与祥禽共浴水中,她们有的刚下水,蹲下身子跃跃欲试,有的正在解衣,有的正在沐发,有的似乎在看天上飞来的鸟儿……
这幅《七仙女沐浴图》绘于1988年,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黄胄的作品。素材来自画家1987年云南采风所见,画的其实是傣族少女沐浴的情景。傣族人尊重自然,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们喜欢在露天环境中洗澡,且不分男女,家人和朋友都可以在一起洗澡,只讲究男子在上水处,女子在下水处,或穿着内衣。作品突破传统仕女画的程式化表达,以水墨为基调,辅以明快色彩突出人物形象,构图疏密有致,水体与人物形成虚实呼应,传递出蓬勃的生命力与纯真之美。
追溯我国古代浴事,可谓历史久远。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有沐浴的习惯。“沐”字在甲骨文中表现为一个人弯着腰,将头发浸入装满水的容器中;甲骨文的“浴”则像是一个人站在器皿里,两边四个点代表水,金文的字形演变为躺在器皿里面,本意是指洗身体。甲骨文“浴”字下部的那个器皿被称作“鉴”,是当时人们的浴具,后来又出现了更多种类的浴盆、浴缸。《史记·屈原列传》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文解字》进一步说明“沐”和“浴”的区别:“沐,濯发也;浴,洒身也。”由此结合成“沐浴”一词。清代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多见“沐浴”,“洗澡”这个词很少出现。
古人重视沐浴,有时沐浴作为一件大事,成为节日内容。“三月三”上巳节,古称“春日浴”,也称“女儿节”。旧时这一天,不仅男人到水边沐浴,女人也三五成群,在水边用兰草或香草浸泡的“兰汤”洗浴或者清洗衣物。人们认为,这天沐浴能驱除疾病和晦气。端午节亦流行“木兰汤浴”,谓之“浴兰节”。还有年终岁末的浴事,洗身、换新衣,代表着洗却烦恼、除旧迎新,祈求健康福禄,俗语叫“洗福禄”。清人赵怀玉《洗啾唧词》曰:“岁即阑,洗啾唧。年年但祝身康强,蠲疴涤秽容相养。”
古代“六月六”流传“长流水,洗恶鬼,冲百病,净污秽”之说,不仅人讲究洗浴,民间的“毛狗浴”、皇家的“马象浴”,也是有趣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即有“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的记载。关于马象浴的古画有很多,比如赵孟頫的《浴马图》,共绘骏马14匹、马倌9人,展现了洗浴、休憩、饲喂等动态场景,人物与马匹形态生动,体现了元代文人画对自然与生活情趣的追求。2014年3月1日发行的《浴马图》特种邮票,也引发收藏热潮。又如清代丁观鹏的《弘历洗象图》,仿照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扫象图》,但将原作的菩萨面容替换为乾隆皇帝肖像,形成乾隆扮普贤菩萨的独特构图。这幅画反映了皇家对“洗象日”的重视。“六月六”是元明清时期法定的“洗象日”,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有载:“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
如今,不仅大城市有许多洗浴中心、温泉泡浴等,连乡镇地区也十分普遍。相比而言,古人的浴事可就没有这般自由方便了,且大多也不像《七仙女沐浴图》中那样,有跳到大河或池塘里随意洗浴的自在。他们把沐浴当作非常私密的事情,《礼记》中甚至有“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说法,连夫妻共浴也被禁止。古代普通人家的女性沐浴时,通常使用木桶或瓦盆来盛水,进行简单擦洗。而且,由于经济限制,加之用水困难,古代一般家庭的女性沐浴机会较少。
唐代史料中出现了关于公共浴池的记载,公共浴池的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逐渐交融。宋代,公共浴室已非常发达,遍布开封城内外,时人称为“浴堂”“混堂”,也叫“香水行”。北宋都城东京有条专门的“浴堂巷”,整条街巷基本都是浴堂。浴堂实行男女分浴,还提供代客擦背、修剪指甲、按摩、茶水等服务。苏东坡曾作《如梦令》赞叹:“寄词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
到了明清,虽然公共浴室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城市,并且面向社会开放,但仅限男性使用。明清时期的贵族大户,自家都设有浴室,讲究礼仪。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载:“鸳鸯忙令老婆子带了刘姥姥去洗了澡,自己挑了两件随常的衣服令给刘姥姥换上。那刘姥姥那里见过这般行事,忙换了衣裳出来,坐在贾母榻前,又搜寻些话出来说。”这一情节说明沐浴是当时一种待客礼仪,也说明像刘姥姥这样的乡下女性,是没有经历过这种浴室沐浴的。1914年的北京城,第一家女子公共浴室“润身女浴所”建成开业,开创女子进入公共浴室的先河。
由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画史上描写女人沐浴的知名画作很少,尤其是古代。包括清代康涛的《华清出浴图》,展现的也是杨贵妃浴后的美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沐浴画作,往往着重意境和氛围,而非写实的画面。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件画界往事: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落成,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美术家给候机厅创作壁画,其中,画家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一度被遮挡封禁10年,直到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才得以全部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