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的《琴茶》诗,一语道出了古琴与茶在中国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与明代唐寅的《事茗图》作为视觉史料,不仅记录了琴茶相伴的雅集传统,而且折射出饮茶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唐代的煮茶到明代...
一扇开合间,可观四时流转、笔墨精神,亦能感触地域文脉。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咫尺乾坤——馆藏明清山水画扇面展”以76件馆藏珍品为载体,以明清山水画扇面为切入点,不仅梳理了扇面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变轨迹,更通过地域画家作品的呈现,构建了具有广...
《林语堂先生》180×240cm 一 2024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喀山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时指出,大约400年前,联通两国的“万里茶道”正是从喀山经过,将来自中国武夷山地区的茶...
野拙气息 沈耀初先生的绘画多作田园乡野间常见之物,捕捉生活中的寻常景致,尤其偏爱飞禽走兽类题材。他退休后隐居于山中农场,与自然为伴,并将所见所感融入画作之中,极具乡土气息,先生也自称其作品有“草野味”。这幅《狗知家贫放胆眠》便是...
戴敦邦 群仙欣会图(局部) 70×1700cm 苍古变幻,天机清妙,戴敦邦先生所绘《群仙欣会图》,尺幅为纵70厘米、横1700厘米的巨幅长卷,如一片凝固的云海、一道横亘的星河铺展于眼前,令人顿生观止之感。画卷引首处,敦邦先生自题...
吴杭 春园一梦 180×48cm 2014年 “意笔生辉——吴杭遗作展”,写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眼眶已经湿润,从未想到吴杭老弟会在57岁止步,甚至没有能待到退休。他的忌日是2024年7月26日,他祖父吴茀之先生是1977年7月2...
陈履生 净若清荷 34.5×46cm 2021年 2025年5月29日下午,友人夫妇上门喝茶畅聊。友人前几年心脏出了点状况,现在已经警报解除。我也曾经与癌狭路相逢,较量之后,也算是“勇者胜”了。两人都自我感觉不错,互相打量,也觉...
海报由伦敦艺术家Firpal Jawanda绘制 2022年从广州出发,2025年与上海相拥,动漫家们用巡展轨迹丈量插画热土的生长。四年时光,GAF汇聚34.2万观众,与来自全球的2450+艺术家呈现跨次元的艺术盛宴。 ...
周煜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传统文化与当代动漫的跨界融合创新、以年轻化艺术表达塑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眼下,枫泾依托深厚的文化、历史、艺术等资源,全力打造大漫画艺术季,推动古镇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性文化体验IP”转型升级。 ...
日本人劫掠故宫铜缸时的情形 资料图片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故宫博物院留守人员在充满艰辛和危险的时期,舍命保护故宫文物。 “七七事变”...
以现代金属材料模拟斗拱结构 【享设计·悦生活】 在当代家居环境中,灯具的功能早已超越基础照明,成为连接空间、文化与情感的艺术载...
跟随唐伯虎的脚步,第一人称漫步在苏州桃花坞大街,收集桃花坞木版年画碎片、在文昌阁许愿……日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厅,《嘿!桃花坞》的轻量化H5小游戏前,观展者扫码体验的身影络绎不...
从内蒙古阿拉善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悉,近日,居延遗址多学科综合考古调查项目组在居延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址,该遗址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在地表采集的陶器、石器及玛瑙碎片等遗物,为研究居延地区史前文化东西交流及其多样性提供了线索和例证。 ...
王维诗三首(行书) 薛帅杰 【学书心得】 书法教学是一种传承。自毕业以来,我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书十多年,教师这个身份已经渗透到骨子里。尽管...
徐悲鸿 自画像 100×70cm 布面油彩 1931年 2025年,适逢徐悲鸿先生诞辰130周年,全国多地相继推出各种纪念展,从广东美术馆“往来千载一悲鸿”到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始知真放在精微”素描展等。这些活动深切触摸到悲鸿先生...
徐悲鸿 《画龙点睛》画稿 61×45cm 纸本炭笔 1922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素描,源自欧洲的绘画造型方法,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为基石,具有真实表现客观事物的造型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悲鸿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赴杭州科技企业采风合影 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美协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浙江省美协、江苏省美协承办的“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协‘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浙江、江苏段于7月6日—15日展开。 中...
【学术争鸣】 近期青海扎陵湖北岸的“昆仑石刻”引发巨大关注。石刻全文重在叙事:“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药昆/仑翳以/廿六(按照新照片应是“卅七”)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前□可/一(二?)百五十/里。”这样的...
【学术争鸣】 针对仝涛教授将“采药昆仑”石刻年代释读为“廿六年”的结论,笔者结合秦简篆法与秦代军事政治背景,认为“卅七年”说更具合理性。 篆法与刻痕:“卅七”释读的双重...
【学术争鸣】 7月25日《光明日报》第8版刊发了李豪先生撰写的《“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一文,文章从“秦代石刻之罕见”“‘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的行文”三个方面对石刻的真实性提出了疑问,其中第三方面从“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