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02 10:31 阅读量:48
导读 :
徐悲鸿 《画龙点睛》画稿 61×45cm 纸本炭笔 1922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素描,源自欧洲的绘画造型方法,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为基石,具有真实表现客观事物的造型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悲鸿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徐悲鸿 《画龙点睛》画稿 61×45cm 纸本炭笔 1922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素描,源自欧洲的绘画造型方法,以解剖学、透视学、光学为基石,具有真实表现客观事物的造型优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徐悲鸿强调“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认为汲取素描这一具有科学理性的造型语言,以丰富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可使之臻达“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境界。
/赴欧留学:素描画稿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练习,
更是一场艺术认知的革命
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后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入弗拉孟画室,又遇有“法国最大画师”美誉的达仰,受其教诲,其间还赴柏林问学于康普,在学院派严谨体系的淬炼下,又广吸伦勃朗、安格尔、门采尔、贝纳尔等欧洲绘画大师的艺术营养。留学时期的徐悲鸿,每日工作十余小时,无数次地带着水、干粮和画箱去卢浮宫临摹,细致研究石膏像的每一个块面转折,又下切实之功夫进行人体的写生练习,对肌肉的构造特点做精微的观察和精确的分析,“如小腿有几部分肌肉,一用力,即紧张,臂亦然,故善用之者,仅显出几根筋,画面即呈紧张”,甚至是对一块衬布都会刻画入微。
这些留存至今的素描稿上,布满了测量标记和修改痕迹——这不是简单的技法练习,而是一场艺术认知的革命。
1927年离欧时,徐悲鸿积累了丰富的素描造型经验,创作出了《持棍老人像》《狮吼》等素描杰作,赫然跻身大师行列,代表了中国素描的最高水平。徐悲鸿带回祖国的不仅是透视与解剖,更是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艺术可以如科学般精确,如工程般严谨;他在留学时创作的素描画稿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练习,更是一场艺术认知的革命,同时蕴含着他对中西融合的最早探索。
在徐悲鸿于1922年创作的素描作品《画龙点睛》中可以看到,他在赴法留学初期就已经开始尝试将中国绘画的笔意与西方艺术精髓两相融合去讲述中国传统故事,酝酿着其为本民族绘制历史题材画作和主题性创作的宏大理想。画面中运用素描的光影透视塑造出了人物真实立体的形态,并精准刻画了其受惊的表情,又结合中国的笔墨皴擦效果呈现出龙腾跃而起的气势和云雾缭绕的氛围。
徐悲鸿在素描的创作中,既有对传统笔墨的坚守传承,也有对西方写实技法的融合贯通,充分体现了其“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守正创新精神,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因循守旧的程式化危机。
/回国教学:始终贯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信守
回国后的徐悲鸿亲临教学一线讲授基础素描课程,总结出“宁方勿圆,宁慢勿快,宁笨勿巧”的绘画精要,要求学生在画素描时要从深入掌握对象的本质出发,老老实实地画,“治艺笃实,不尚浮华”,又强调删繁就简、提炼概括的重要性,“但求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徐悲鸿的教育理念中也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信守。
在徐悲鸿的素描中既可以看到精微——对人体构造精细之研究,对自然万物精微之观察,以及严谨精细的素描训练;也可以看到广大——广大的意境,宏大的气魄,以及深刻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使命。从历史维度观之,徐悲鸿的艺术探索不仅革新了个人技法与审美,更见证了中国美术由传统迈向现代的重要转折。其跨文化求索延续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又为中国艺术注入现代意识与国际视野。
徐悲鸿的素描是其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的凝结,更是一代艺术大师的精神图谱——素描画稿上每一个笔迹的修正,每一个技法的尝试,无不记刻着其思想的轨迹,记录着其如何通过“积稿殆千百纸”的素描练习和创作画稿,取精用宏、尽微致广,终升华为撼动人心的鸿篇巨制和史诗画面;如何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百折不挠的实践,探索中西融合之路;如何以笔为戈,书写民族精神、呼唤民族觉醒、承担民族使命。他的素描艺术承载着其思想理念、艺术探索、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这也正是素描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所具有的力量和价值。即便在如今这个AI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中,依然无可替代。
素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能力,一种精微的艺术技法,更承载着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凝视与观察、对时代的记录与思考、对家国的情感与责任。对大师徐悲鸿的纪念与重温,是对中国现代美术实现开放与革新历程的回望,更是启发我们思考:在技术迭代与文化碰撞的今天,如何以“精微”的匠心守护传统、以“广大”的视野开拓未来,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将技法精研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相结合。
张李萌(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