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今年暑期,160多万人次观众在南京博物院开启美好旅程。其中,外省市和海外观众占比超82%,非南京籍观众占比约95.93%。 参观需求激增,“一票难求”的困境也随之而来,如何破局?江苏在政策层面给出积极回应,...
衍生品中的传统剪纸元素 “非遗需要‘破圈’,也需要新生。”近日,在山西省图书馆展出的剪纸衍生品展中,剪纸艺术家、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长郭梅花说,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剪纸这门窗棂艺术成为生活美学,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
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夜间效果图 东莞市博物馆供图 在广东省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又一座文化地标即将崛起,这便是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
随着5G技术、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科技与概念的井喷式发展,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策展应该如何回应?未来的策展又会是一种什么形态?作为策展人如何让数字技术为生活、为展览赋能,让观众借助技术媒...
太行铁壁(国画) 178×190厘米 1984年 王迎春 杨力舟 中国美术馆藏 巍峨的太行山、浩荡的黄河水,不仅是王迎春与杨力舟成长的物理空间,更是滋养他们艺术生命的精神摇篮。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既有英雄史诗般的豪迈基因,也有扎...
报春图(国画) 120×240厘米 1975年 关山月 20世纪初的中国,在救亡图存与文明嬗变的激荡中,广东以其毗邻港澳、通商前沿的地理格局,率先成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时代变革的先声,更催生了中国美术现代转...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行草) 夏深耕 夏深耕的书法作品集付梓在即,可喜可贺。以书法表现人格美、人品美,是心灵的寻求与发展,是学问胆识的自我检阅,是对古今书家精神和技艺的吸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超越”,精魂超然,神采照人...
米芾行书《蜀素帖》 每位喜爱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静静地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在柔和的灯光下, 映入眼帘的是一件流传千载的书法名作。那是陆机的《平复帖》,抑或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怎样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它们究竟好在哪里...
在血泊中战斗(版画) 20×18.8厘米 1939年 汪刃锋 汪刃锋(1918—2010)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开启版画创作生涯,沿着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
阿宝(雕塑) 2025年 刘家宜 儿童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人类对生命原初状态温柔的凝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都试图通过孩童的形象捕捉最纯善的本质。 西方艺术史上,极为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莫过于小天使。...
秋分将至,我们也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之“分”,既指昼夜均分,也意味着秋季过半。此时,正逢我国多地迎来“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种接连开展。田野上,金黄的稻浪翻滚待割,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农民们一边抢收成果、颗粒归仓,一边...
9 月 14 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走进位于东天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柳树泉农场四连,农场职工群众组建麦西来甫乐队弹唱的民族歌舞《赛丽罕》吸引了大家围拢观看,快门声此起彼伏。这是“魅力新星・光影诗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
9月19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文博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由该项目培养的学员所创作的十六组设计作品,全面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在文博数字化创新设计、公众教育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化的艺术浪潮,宋文治先生展现出不保守、不僵化的艺术态度,他秉持“老而思变,老而出新”的理念,不断尝试以新的技法,探索表现新的时代美感。其艺术实践在此时迎来了重要的“衰年变法”。从...
9月17日,SS2026北京时装周闭幕盛典上,熔现实主义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携“匠师熔装”系列完成跨界时装首秀。司马台长城的古朴城砖间,600余名来自30余个国家的观众屏息驻足,共同见证这场“熔古今之艺,装东方之魂”的美学盛宴...
元 王蒙 秋山草堂图 123.3×54.8cm 纸本设色 立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意渐浓时,总念着山林间那抹红叶与苍苔交织的况味。元代画家王蒙的《秋山草堂图》,恰似把江南深秋的层林叠翠、隐逸清欢,都凝在了尺幅之间,观之如入烟岚...
8月下旬,我第三次到访丽水古堰画乡,第一次入住“在水一方”艺术酒店,休假8天。这次有机会接触到当地一些新老画家和驻留艺术家,有荣退不久的丽水市美协蔡志蔚主席,画坛新秀黄小华和当地几位知名画家,还有来自中国美院的老师,以及尼泊尔籍的驻留艺术家...
乡村这片广袤而深沉的土地,始终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智慧。乡间小道,脚下的每一寸泥土,路旁的每一株野草,田间的每一根秸秆都在讲述关于循环与永续的故事。这里没有所谓的“废弃物”,只有尚未被发现或被遗忘的资源;这里没有刻意的环保宣言,只有融...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总是直接而热切的,因此中国乡村的手工艺除了满足实用功能的部分外,有大量基于农耕文明、祈福传统而生的,它们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具有群体共识。这些也往往成为乡村美好记忆的一部分,当我们回忆乡村的时候,不仅能想到农忙...
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把承载着苗族蜡染技艺的竹编椅、一套融合了青瓷美学的现代茶具、一幅绣着乡村新貌的苏绣挂毯,正以“民艺中国与当代乡建——乡村手工艺振兴案例展”为舞台,讲述着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乡村发展的故事。 展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