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22 15:31 阅读量:89
导读 :
何为雕塑?取天地之物,指事造型,道艺术本源。
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为现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情感冲击以及对精神价值的传达。作为人类探索表达物质以及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虽然使用的工具与技法复杂多变,但雕塑艺术背后
何为雕塑?取天地之物,指事造型,道艺术本源。
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为现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情感冲击以及对精神价值的传达。作为人类探索表达物质以及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虽然使用的工具与技法复杂多变,但雕塑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与其他艺术形式并无差异。
随着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体系的引进与融合,中国雕塑的面貌日渐多元。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语境中的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因而,注重本土文化对艺术的滋养,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审美逻辑愈加重要。
吴为山的写意雕塑继承中国传统艺术内核,呈现出浑厚自然的博大之美,每一尊雕像背后都透露出强大的生命诉求。其雕塑作品,一方面将“意象”转化成“物象”,融入时代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物象”表达“意象”,抒发内在品格与风骨,在似与不似间弘扬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精神。
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传承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轴心。
中国艺术特质与造物观有别于西方。西方艺术往往在不断的反叛、否定中发展出新的艺术观念,而东方更侧重主体对客观事物内在精神的探索和挖掘。吴为山在《再论写意雕塑》中谈道,“梁漱溟先生早就指出,中国古代向外索求的物质文明不发达,导致向内窥求的心理文明高度发达,而写意艺术正是由发达的心理文明孕育而成。写意雕塑的特质,即是在雕塑中将人与事物之间的那种精神超越凝固化、物质化,而极富感召力”。
中国古代文化更多强调发现自然、感悟自然。这就如同“发现”与“发明”的区分,东方对“物”的体察,是以一种摸索感悟的姿态,遵循宏观的生命脉络。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存在于天地与人性的自然和本真中,对此,人们透过“象”来表现“意”,进而“写意”于“物象”之上,这造就了东方重意象的传统。
何为意象呢?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要理解物,我们必须要从“无”中体悟它的道义与玄妙,在“有”中领悟它的本源和本体。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艺术创作规律。现代艺术表达往往更多针对个人情感,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是一种普世性的表达,是对宏大生命精神的感悟。例如,文人画的程式与技法虽多变,但蕴藏在“象”之后的“笔意”是共通的、精神上的意象表达。
写意雕塑则是以刀代笔,完成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象”的转化。吴为山的写意雕塑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他的雕塑屹立在大地上,加以劲古而朴拙的塑痕、大起大落的块面体积,与天地相呼应,呈现出恢宏的大写意韵味。
为人民创作 为时代铸魂
作为中国杰出的雕塑家,吴为山致力于通过艺术传递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他的许多人物雕塑作品,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独特内涵,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形象和精神。他不仅赋予老子、孔子等圣贤以超凡入圣的形象,也将李白、曹雪芹、齐白石等文化巨匠的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不少作品作为跨越时代的文化标志,成为国家间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永久矗立在了意大利、法国、希腊、德国等国。
除了进行个人创作,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一职期间,吴为山还致力于公众美育和文化推广。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众多高质量的展览和活动。特别是在“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活动中,他先后为众多“时代楷模”、优秀教师、英勇战士塑像,引领了一场重塑时代精神丰碑的行动。这并非简单地通过藏品展览单向传递信息,而是希望观者通过艺术家的塑造,感受雕像背后的精神。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所有艺术中最伟大、最雄心勃勃的艺术,即雕塑,热衷于把不可捉摸的人脸固定在三维之中,把纷乱的动态归并为高贵风格的和谐一致”。塑像是物质与意识的结合。通过精巧的雕刻和塑造,它创造了可以触摸和感知的形象。由于其物质形式,塑像能在某种程度上承载并表达存在的永恒性。因此,这些雕像不仅是对新时代英雄的赞美,还是对新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宣扬,更是以艺术赋予这些崇高精神以物质载体,从而永久传承下去。吴为山将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深深挚爱,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传承与拓新
主题性雕塑主要靠具象的造型手法来传达信息。写意雕塑则不局限于形态的精准表现,更强调意境和精神的表现,其以“形”为基础,以刀代笔,将创作者主观的情感和被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贯通,将主客体的生命感悟刻写于泥团之上,因而更容易通过情感、意象等途径来表现革命精神。
2018年,吴为山的雕像《马克思》雕像被永久安置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这座5.5米高的青铜塑像描绘了马克思昂首向前的神态。创作中,吴为山用写意手法刻画马克思深邃而坚定的目光,表达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努力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力量。这座雕像的创作同样如此。雕塑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技艺,以及对人类形象和精神的细腻观察和体悟。人类情感和体态转化为雕塑作品的过程,需要艺术家的创新思考、审美眼光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用写意雕塑手法塑造的人物雕像上,可以看到未经修饰“写”出的塑痕。这种创作方式融合了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笔墨皴法、气息韵律等美学理念,并以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予以呈现。写意的“写”,看似是挥洒自如的放纵,实则是在身心合一状态下,预设构图,调整呼吸,放眼全局,集中心智于每一次手臂挥动,单纯且深刻。
写意雕塑从“意”的生发,到“意”的书写,再到“意”的物质呈现,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这与其他写实性的具象雕塑创作手法有着很大不同。
2014年,吴为山引入了“现代写意雕塑”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现代”一词蕴含着开放性和时代性的含义。开放性在于对西方理性艺术思维的接纳和整合,意味着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技法纳入自己的创作,以实现艺术的跨越和创新。时代性则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反思,表现出雕塑艺术对社会现象和时代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现代写意雕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中国雕塑艺术开拓了新的道路。
2021年,吴为山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创作的雕塑《旗帜》恢宏夺目,具有鲜明的符号性。吴为山在最初设计阶段,游走在各种可能的形象和设计中,并最终决定回归最基本的元素——旗帜本身。
在《旗帜》的塑造中,可以看到吴为山开放性的创作表现手法。他既保留了西方对三维空间形体的关注,塑造出厚重的意象体块空间,又继承和发扬了东方以线写体的传统,通过线条的流动和交织表达作品的内涵和韵味。
《旗帜》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作者巧妙地将具象的旗帜形象抽象化,通过线性的变奏、体块的交错、颜色的烘托,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昂扬向上的斗志。这使得雕塑不仅反映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也展现了无数党员持旗向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形象。雕塑蕴含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使之成为一种符号,成为意象的载体,可谓之为现代写意雕塑艺术的探索与创新。
在对革命精神和革命史诗的塑造和传达上,现代写意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其直观的形象和象征性的视觉语言使得革命精神的热烈情感得以更生动地呈现,让观者能在视觉体验中感受革命者的情感。其次,这种艺术形式能跨越历史局限,凭借其时间性的特征强调革命史诗的历史连续性。再次,写意雕塑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使得深层的意义和含义得以展现,为观者理解和体验革命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角度。最后,相较于写实雕塑,写意雕塑的形式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多样性,艺术家可以通过自我理解和感受进行更为个性化的创新。
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雕塑需要在世界艺术大观中找到其独特的文化定位,并巧妙地讲好中国故事。写意雕塑以诗性的方式塑造形象,将理念、文化语境、身份认同以及视觉感知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当代的语言情怀,是现代雕塑构建中国本土艺术语言的有益尝试,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探索了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