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大器晚成黄公望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22 15:31 阅读量:48

导读 :
  《富春山居图》原画高33厘米,宽848厘米,是元代画家黄公望耗时七年创作的山水长卷,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该画以超然物外的笔墨意韵和深邃的自然哲思,被誉为“画之兰亭”,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顺治年间,收藏家吴洪裕

正文 :

  《富春山居图》原画高33厘米,宽848厘米,是元代画家黄公望耗时七年创作的山水长卷,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旷世之作。该画以超然物外的笔墨意韵和深邃的自然哲思,被誉为“画之兰亭”,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顺治年间,收藏家吴洪裕因酷爱《富春山居图》而临终欲焚其殉葬,幸得他的侄儿将画从火中救出。此画残留分为两段,前段只剩一山,被称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因画中题跋而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见证。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有真赝两件。其一《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其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前者是赝品,后者是真迹,真伪之争历时200余年。1745年,酷爱字画的乾隆皇帝先后得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经乾隆反复比对,认为《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真迹,《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为赝品,便命其大臣梁诗正在《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书写鉴定报告。抛开如此误判的历史笑话不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因被判为赝品而打入冷宫,整幅数米长卷除梁诗正书写的一段“乾隆御识”之外,未有任何题记、钤印,也没有乾隆皇帝的题字,使这幅伟大的作品得以完整保存,实乃中华文明之幸也。

  黄公望(1269—1354)是元四家之首,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我们回望他的人生可以发现,黄公望的一生充满坎坷,也体现了他的意志力。七八岁时,他痛失双亲,被常熟90岁老翁黄乐收养。因“黄公望子久矣”,原名陆坚的他改名黄公望,字子久。12岁那年,他一举获得神童科考试的神童称号,可谓天资孤高,少有大志。正是这年,无比疼爱他的养父去世,他再度成为孤儿。当时的政权废除了数百年流传的科举考试制,使无依无靠、视科举为唯一出路的黄公望承受了巨大的打击。望尽天涯路,路在何方?孤苦的黄公望成了待业青年。

  多年后,21岁的黄公望求得一份文书的官差,后辞职直到43岁时,黄公望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又名章闾)手下当差,经办田粮税务。日子总算安稳了,不料张闾因贪污逼死九条人命而被朝廷问罪,其文书黄公望被牵连,锒铛入狱。此年,元朝恢复科举考试,黄公望的好友杨载一举高中进士,走上仕途,可怜的黄公望仍在狱中承受着牢狱之灾。待黄公望出狱,已是50岁的人了。他漂泊四处,于江浙一带以占卜为生,流浪度日。

  功名告退,山水方滋。黄公望醒悟了,他漂泊期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拿起画笔。他从小酷爱画画,却因常年奔走仕途,只得业余。如今闲心所至,那历尽坎坷之后的心也得以在咫尺山水画卷中寻得柔软的归宿与抚慰,让他找回丢失已久的自己。

  他先拜当年画坛盟主赵孟頫为师,勤学苦练,以至手指血迹斑斑。凭借聪慧机敏,满腹才华,黄公望在赵孟頫的松雪斋中敞开怀抱,拥抱赵氏复古哲学,山水画直指董源、巨然、李成之优良传统。“贵在古意”这一美学思想,结结实实地塑造了元四家山水画的灵魂。甚至在70多岁时,黄公望还作《仿古二十画》,临仿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项容、王维,五代的荆浩、关仝、黄荃、董源、巨然、李成,北宋的范宽、王诜、郭熙、米芾、米友仁的作品三年之久。他感慨道:“非景物不足以发胸襟,非遗笔不足以成规范,是二者,未始不相须也。”“遗笔”即先贤的作品。事实上,继承传统的黄公望又何止这三年的临习?他和中国其他大家一样,一辈子都在与古为徒。

  1329年,黄公望与元四家之一的好友倪瓒一同加入道教全真派,以此改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全真教在元代十分兴盛,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中”为宗旨。云游四方的生活和修行使黄公望的山水画创作日渐精湛。他早出晚归,或孤身独坐,或与道友畅怀,或遇美景,或从皮袋中取笔速写记忆,自然的美好与变幻令其流连忘返。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摸(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运,得之于心而行于画……”几则前人对黄大痴的叙事,已不是我们今天风行的深入生活所能同日而语了,黄公望与山水的自然景色之间已不分界限,那种被称为士人家风的神韵和逸迈之气已跃然纸上。

  中晚年,黄公望山水画创作颇丰,大多为道友、画友、文友而作,而且愈近年迈,画得愈好,实为大器晚成。在他60多岁时,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危素把收藏上百年的20方宋纸赠给黄公望,可见黄公望的画在当时的声望。《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秋山招隐图》《丹霞玉树图》《江山胜览图卷》《九峰雪霁图》以及《富春山居图》都是他70岁到85岁的作品。

  《江山胜览图卷》是黄公望历时十年为好友倪瓒而作,79岁时完成,自跋文:“余生平嗜懒成痴,寄心于山水,然得画家三味,为游戏而已。今为好事者征画甚迫,次债偿之不胜为累也。余友云林亦能绘事,伸纸索画,久滞筐中。余每遇闲窗兴至,辄为点染,迄今十有年余,已成长卷,为江山胜览,颇为佳趣,惟云林能赏其处为知己……至正戊子十月大痴学人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81岁时,为松江的友人彦功(班惟志)所作。黄公望在画的上方题曰:“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为此以记岁月云。”

  雪景山水画,古人皆寄情明洁之意,81岁的黄公望更是被雪景之静寂、荒寒、萧疏、苍茫的意境所征服。茫茫大雪正是道家清净无为的状态,使黄公望得以再次将天地大美凝于笔端,九峰雪霁在淡淡的墨色中诞生。

  黄公望不知不觉运用的崭新手法竟使画面“无平日本色一笔,洵属神化,可直夺右丞(王维)营丘(李成)之席。以其纯用空勾,不加点缀”“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使黄公望站在艺术峰顶。 

  黄公望79岁的时候感叹自己老眼昏花、手不应心了,便在这最后时光决意开始画《富春山居图》。道友无用师一直陪同他从松江回到富春江畔。他在山林之中多年,朝夕于斯,观察烟云变幻,领略江山钓滩之概,感悟碧波荡漾之妙。黄公望在题跋中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的魂魄。黄公望秉承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观念,在《富春山居图》中熟练用披麻皴笔法以及浓淡干湿的墨法,谱写出无比清新与丰富的视觉韵律,画面呈现的不只是自然的山水景观,还是大痴道人的生命节奏的交响。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在元朝战乱的年代,将山水画推上了历史的高峰,完成了对水墨山水建构的历史使命。

  石鲁说过:“没有山水画,只有人物画。”笔端点点皆清气,谁道痴翁不解仙。在《富春山居图》里,那一丘一壑、沙洲与小桥、孤山和矾石、碧水及扁舟、渔翁或樵夫、士人与行者、苍松与翠柏……皆承大痴笔意血脉。848厘米宽的《富春山居图》果然不是山水画,而是大器晚成黄公望的老者肖像。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