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金缮:残缺之美的涅槃与重生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28 10:30 阅读量:92

导读 :
  【摘  要】金缮是一种融合了修复、审美与文化的综合艺术形式。让古老的工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迸发新的生命力,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溯源、工艺流程、艺术美学、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探讨金缮工艺的前世

正文 :

  【摘  要】金缮是一种融合了修复、审美与文化的综合艺术形式。让古老的工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迸发新的生命力,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溯源、工艺流程、艺术美学、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探讨金缮工艺的前世今生,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审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金缮;传统工艺;文化传承

  金缮工艺的历史溯源

  中国是漆器的故乡,使用天然漆的历史源远流长。浙江余姚井头山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两件漆木器是中国乃至世界较早诞生的漆器,距今约8200年,见证了古人对漆的初步认识与运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漆艺不断丰富,衍生出多种工艺技法。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作为我国现存唯一古代漆工专著,详细记载了诸多漆艺技法,其中“补缀:补古器之缺”明确提及了使用大漆修缮古器物的情况。中国古代的髹饰泥金工艺,成为金缮工艺的重要源头。

  金缮的诞生与中日文化交流紧密相连。关于金缮在日本的起源,一种说法是唐代中国的漆艺和描金技术传入日本后,与当地陶器修复需求结合,逐渐形成独特技法。室町时代(1336—1573),足利义政不慎摔坏了南宋龙泉窑的蚂蝗绊茶碗,由于没有找到类似的替代品,便委托中国工匠进行修复,这个故事成为金缮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起初中国工匠以锔瓷修复,但足利义政并不满意,认为这样的修复不够美观。恰逢日本漆艺蓬勃发展的阶段,日本匠人受此启发,融合漆艺与金饰,开创了兼具牢固性与艺术性的金缮工艺。在日本,金缮被称作“金继”,并发展出“蚊足”“无衣”“百川”三大主要流派。蚊足流派的修复线条纤细如蚊足,精致细腻。无衣流派注重以少胜多,其修复作品常被视为艺术上的再创作,强调自然、简洁之美。百川流派则追求线条如百川归海般的流畅与气势。金缮工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日本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非遗手工艺的复兴,金缮工艺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众多手工艺人投身金缮艺术。他们通过线下学习班、网络公开课等多种方式,使金缮工艺越来越受大众喜爱。

  金缮工艺的制作流程

  金缮工艺以天然大漆为核心材料。古人用如胶似漆来形容大漆极高的黏性。它不仅能牢固黏接破损的器物,还具有防水、防腐、耐高温的特性,对器物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古代,金缮被广泛用于生活器皿的制作,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各类漆器,深埋于地下千年之久,外观依然明艳富丽。

  在制作步骤上,匠人首先需将破损的器物碎片用麦漆黏结起来。麦漆由天然生漆和糯米糊调和而成,比例约为2∶1。碎片接合处需保持平滑,不能有高低落差。拼接后可用热熔胶固定,防止碎片在麦漆未干时移位。如有缺损部位,匠人需用麻布或木片等根据缺损部位的形状制作内胎,后用漆灰反复填补直至塑形完成。所有缺陷处填补打磨平滑后,匠人在需要贴金的位置髹涂金地漆,待金地漆将干未干之时,在其表面轻扫一层金粉。金粉需全部覆盖金地漆。静置几天,待漆完全干透后,匠人需擦拭金地漆以保护金面,这意味着一件金缮作品基本完成。除了金,许多匠人也会用到银、螺钿等进行修缮。金缮工艺的入门并不难,对于一些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更是手到擒来。相比技术,审美素养的培养更为关键。若没有艺术上的作为,金缮便会沦为修补技术的一种。如何通过一条线、一个面来体现艺术感染力,是对匠人审美素养的一项考验。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金缮工艺的艺术美学

  器型是多种多样的,残缺也是千变万化的。匠人在修复过程中,需根据裂纹走向、缺损形态以及器物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艺术转化,使修缮部分与器物本身相映成趣。若过于突出其中一部分,便会改变器物的气质,这就需要匠人拿捏好分寸。金缮工艺讲究克制内敛的艺术风格,漆面和金粉表面的色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展现出历经沧桑后的宁静与淡然。李欧纳·科仁曾说:“美是可以从丑之中诱导出来的,美是发生在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事件,只要有适当的环境、脉络或观点,美就能自然萌发。因此,美就是一种意识的转变状态,一种诗意与优雅的特殊时刻。”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因弟子故意打破器物以求金缮修复而严厉指责弟子。他强调真正的金缮不仅是修复,更是对残缺的接纳与升华。器物的破损犹如生命中的缺憾,金缮修复并非以掩盖其残缺为目的,而是化残缺为荣耀,引导人们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虽然匠人在修复过程中用到的金并不是很多,但用金代表了一种姿态,即用较贵重的物质来弥补缺陷,这一精神层面的表达同时也象征着修复人心、弥补遗憾的思想寓意。这与《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祸福相依的哲理内涵相契合,也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生活理念。

  金缮工艺的传承创新

  金缮工艺集传统修复技艺和艺术美学于一体。世界公认的文物修复原则有三点:第一是可识别,要求修复后的部分与原来的部分有一定的差异,避免对观众的欣赏判断产生干扰;第二是最小介入,即使是破损状态也尽量不要靠做减法去改变它;第三是可逆性,修复之后若产生更为适合的修复方法,就可以拆除目前修复的部分。金缮虽符合世界公认的修复三原则,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广泛应用。随着国家对非遗技艺的大力支持,金缮工艺进入大众视野。它从古老的中国漆艺起源,于日本发展,又在当代社会复兴。金缮工艺虽然目前在国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性创新与发展的挑战。传统金缮工艺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让金缮工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相关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三级美术师)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