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一股浩然气——赖少其《鼓浪屿》赏析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24 10:31 阅读量:46

导读 :
赖少其 鼓浪屿 1985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赖少其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鼓浪屿》创作于1985年,赖少其在《我与军事美术》一文中回忆了创作过程:1982年春,当我来到鼓浪屿写生时,当地群众向我反

正文 :

赖少其 鼓浪屿 1985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赖少其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鼓浪屿》创作于1985年,赖少其在《我与军事美术》一文中回忆了创作过程:1982年春,当我来到鼓浪屿写生时,当地群众向我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厦门时是从鼓浪屿登陆的,曾有800余名战士牺牲在攻占这个高地的战斗中,人民称之为“英雄山”。我听后心潮澎湃,产生了要画一幅大画来纪念这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激情。我先用丈二匹宣纸画了一幅题名为《海上明珠》赠厦门宾馆,中共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同志看后很受感动,表示要建立烈士纪念亭怀念革命先烈。1985年我将赴北京美术馆举办我的书画展时,又用丈六匹宣纸创作了第二幅《鼓浪屿》大画。

赖少其的艺术是以家国情怀为前提的。从抗日救亡运动的学生领袖到“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从参加新四军被俘后的坚贞不屈到解放战争中的“干部一等功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南京、上海(华东)、安徽文艺领导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的人生很大一部分都奉献给了国家、民族和大众。独特经历中产生的“忘我”和“无畏”的精神正是他作品里的力量所在,这是经历了戎马半生、出生入死后才有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赖少其一生的高度。

鼓浪屿作为著名景点,人们大多看到的是秀美,在赖少其的画面中,却让鼓浪屿的壮观气势扑面而来,画作气魄宏大。作品以海岛全景入画,结构不落俗套,采取团块的方式,左紧右松,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压迫感,这种以排山倒海之势建立的画面骨架产生铮铮骨气,让画面充满力量。在色彩的应用上,赖少其以焦墨山水作底,辅以色彩与过渡水墨,并特别在峭壁处加重了红色,象征了当年烈士们为解放祖国洒下的热血。另外,画面中建立在版画基础上的黑白布局之道和左右疏密对比处理巧妙,特别是画面中巨石的磊落雄姿与海面的水波不兴形成反差对比,反映战斗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同时让作品更富有笔意墨韵,厚重之中现韧度。

赖少其作画注重意境。他在文章《点滴体会》中写道:“画的好坏,主要看‘意境’,景物能否吸引人,有没有寄托?能否画外有画?其次是笔墨是否超脱,有没有独特风格。”在《鼓浪屿》中,赖少其将缅怀先烈的感情和老骥伏枥的抱负寄托其中,营造出“气吞万里”般充满生命力的意境,这种意境产生的感人气势和特殊力量,让一股浩然之气在画面中油然而生。

在画面的峭壁上,赖少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用漆书作“海赋”诗一首:“郑成功,国破家亡焚青衣,投笔从戎,水操台尚在,海上雄风。三百年后,枪声再起,炮声隆隆,人都道英雄山,血染山红。我此来,遥望眼,海峡两岸,渔船如梭,海阔天空,微风飘荡,楚语吴音,尽与家乡同。”

诗意层层递进,第一段表达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焚儒巾于文庙,投笔从戎,最终收复台湾的钦佩之情,第二段缅怀为解放鼓浪屿和厦门牺牲的人民烈士,最后是对未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期待。

赖少其曾言:山水画中题诗,是诗、书、画三者结合,画中题了诗,是为了引导与启发观赏者再创造画中所无的诗境,山水画以歌颂祖国为题材,就会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的感情。

《鼓浪屿》中诗、书、画的高度融合、有机统一让这件作品除了具有精良的笔墨和壮阔的意境,还有耐人寻味的诗境:画面中虽无人物描写,却从诗和画中联想到万马奔腾、红旗漫卷的壮观场面和“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豪迈气概,激发观赏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晚年赖少其在画室“木石斋”中,常年悬挂一副自书联:“欲佩三支剑,独弹一张琴”。“剑”代表战士,“独”代表个性,“琴”代表修养。在赖少其身上,开放的襟怀、独特的阅历以及丰厚的学识让他诗人与战士的气质融洽无间。如果从这幅画里的家国情怀中去纵观赖少其的艺术人生,或许对当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有着一层启示意义:美术家如何从强调个体里走出来,转化成代表国家、民族抑或当下的时代精神。表现这种精神或许不在于题材是否宏大,而在于如何通过作品去升华主题,我们可以在赖少其的很多作品中找到答案。

《鼓浪屿》中的山,借山而已,画面里的海,借水而已。赖少其画的是胸间的一股气:骨气,正气;画的是心中的一段情:战士情,文人情。赖少其在古拙奇趣之外,撑起一股雄浑之气,在一笔一墨、皴擦点染之中,在一木一石,纵横开阖之上,弥漫着气之“浩然”。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