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贵州:以赛促学 延续文物生命力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7-21 10:30 阅读量:66

导读 :
“90后”选手杨偲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中一展风采   主办方供图 日前,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贵州选手再创佳绩。吴胜成斩获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滕昭玉荣获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这是贵

正文 :

“90后”选手杨偲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中一展风采   主办方供图

日前,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贵州选手再创佳绩。吴胜成斩获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滕昭玉荣获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这是贵州选手第二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奖。同时,贵州省文物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7月的四川泸州热浪翻涌,却挡不住一双双灵巧的手在时光碎片上起舞。比赛现场,来自贵州的12名文物修复师、工匠和考古探掘工,与全国281名顶尖高手展开了一场“真刀真枪”的技艺较量。当金属碰撞声在修复台上清脆响起,当木屑在刻刀下簌簌飘落,当泥土在探铲下翻涌出五色年轮,来自贵州的文物修复“匠心”在全国赛场上绽放出独特光芒。

在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比赛现场,木料的气息弥漫四周。拿到清式一斗二升麻叶头斗拱图纸后,吴胜成稍作端详,心中已有盘算。他那因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地操控刻刀,在木料上精准勾勒出复杂的榫卯结构。经过16小时的高强度实操,他完成了传统构件的制作与雕刻,既保证了工艺的完整性,又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最终一举夺冠。

从业28年的吴胜成曾参与贵阳甲秀楼、安顺文庙、青岩万寿宫等贵州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此次参赛,他的目标明确——拿奖。尽管首次参加全国性赛事略感紧张,但在赛前接受了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织的专业培训,加之多年经验积累,他对自己的综合能力与作品完成度充满信心。“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检验自己技艺的机会。”赛后接受采访时,吴胜成如是说。

二度参赛的滕昭玉,则把此次大赛视作与同行同台竞技、相互切磋的平台。金属文物器壁薄,矿化严重,存在残缺、变形、断裂等病害。打开待修复文物“盲盒”,滕昭玉迅速对其进行分析检测和研判,按照“对症治疗、最小干预”的原则科学施治。当修复档案编制完成的一刻,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修复者对文物历史价值的理解。

“获得这个荣誉是一种肯定,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文物保护事业。”滕昭玉表示,“我希望将赛场上的新思路、新材料、新装备等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推动修复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同样参加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90后”选手杨偲,在全国大赛舞台上展示了贵州青年一代的风采。“虽然没有获奖,但‘国赛’的经历弥足珍贵。通过与顶尖高手的切磋,我对修复技术和文物保护有了新的理解。”杨偲坦言,这次比赛让她受益匪浅,“希望有机会参加下一届大赛,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作为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中最年轻的选手,26岁的史晴焜首次面对如此高规格的竞技与如此大的修复时间压力,既兴奋又很有压力。“我在节奏把控和复杂破损处理方面还有不足,特别是在画作抻平过程中操作不够流畅,影响了整体效果。”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她认识到与前辈之间的差距。“通过这次实战积累了宝贵经验,接下来我将继续沉心学习、磨炼技艺,为保护和修复珍贵纸质文物贡献自己的力量。”

考古探掘工项目参赛选手高永川在洛阳铲翻飞间带出五色土层,层层分明的剖面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范吉元以瓦刀为笔,在空斗墙上勾勒灰塑线条,一招一式间尽显传统工艺的神韵;陶瓷文物修复师孔德一则静坐于操作台前,手执细毫,小心翼翼地对一件残损的宋代双鱼纹青瓷碟进行拼接、补配,力求在修复中还原历史的原貌与神韵。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传统技艺与人才培养为根基,积极探索“以赛促学”模式,结合理论授课与实操培训,培养出一批兼具文化敬畏与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文物修复与历史文脉的活态传承。同时,注重传统技艺与古建修复融合,例如青岩万寿宫、安顺文庙、德江曾氏宗祠等古建修缮坚持“修旧如旧”,用传统工艺还原历史风貌;大松山墓群漆器修复则由专家团队采用传统土法剥离加固,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貌。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表示,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文物“理论+实操”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开展技术交流、重点项目攻关,探索成立文物修复师工作室,通过政策支持、技艺传承与人才深耕,让更多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