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7-20 10:30 阅读量:120
导读 :
人勤路宽(国画) 1982年 王小晖 山东美术馆藏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画人物画以时代变迁中的“人民”为表现对象,既立足传统技法与笔墨程式,又吸收现代观念与创新思维,构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美学体系。这种艺术实践彰显了中国画人
人勤路宽(国画) 1982年 王小晖 山东美术馆藏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画人物画以时代变迁中的“人民”为表现对象,既立足传统技法与笔墨程式,又吸收现代观念与创新思维,构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美学体系。这种艺术实践彰显了中国画人物画在守正创新中对人民、对时代、对文化的深刻回应与价值担当。
目前,正在山东美术馆展出的“时代前进的号角——山东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人物画研究展(1950—2024)”,为观众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70余年来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历程,生动映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人民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展览由山东美术馆主办,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展览以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为分野,以“时代前进的号角”为主题,分“人勤路宽”“五彩路上”“大潮有信”3个单元,共展出60幅中国画人物画作品。
“人勤路宽”单元展出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后的中国画人物画作品12组(15幅)。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纲领”为核心,在艺术实践中关注和描绘社会主义新生活。这一时期,“人民性”特征体现在将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以写生为主,表现出很强的写实性,真实记录人民群众在历史洪流中的身影,展现了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以单应桂的《当代英雄》为例,这幅作品以细腻而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北京郊区房山县工程工地上的劳动场景。作品不仅刻画了女性劳动者在集体劳动中的英姿,更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融入普通人的实践之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中国画人物画突破此前的创作模式,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关注和艺术表现的探索。如张宏宾的《曲阜市集》、王小晖的《人勤路宽》、张丽华的《三伏》《香秋》《寒露》、李勇和周峰的《静静的微山湖》,以人民的真实生活为主题,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将“人民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了这一时期美术在技法、观念和创作理念上的深刻变革。这些作品不仅以笔墨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朴素与奋斗精神,更在创作中展现了对艺术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期许。
“五彩路上”单元展出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画人物画作品22幅。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浪潮涌动,美术家们立足时代语境,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在美术创作中,更加自由地选择创作方法和主题内容。
如张望的《青麦》以抒情性的笔触塑造站在麦田眺望的少女,这既是对远方的眺望,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进入新世纪,美术家进一步深化对“人民性”的关注,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将人民情怀融入创作中,如卢洪刚的《如歌时节》、蔡玉水的《雪域情》、梁文博的《田野》、杨晓刚的《最美睡姿》、丁晓东的《幸福的行囊》、高宾宾的《晨曦》等,用真情创作出有血有肉、充满生气的人物形象,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语言探索,不断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展现了创作者的时代使命与价值追求。
“大潮有信”单元展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家创作的中国画人物画作品23幅。进入新时代,从“主题性创作”到“人民性表达”,加上材料的运用、观念的更新、跨界的融合,人物画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美术创作者扎根人民,聚焦于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主题,体现了“为时代画像”的创作思想,并赋予美术作品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如贾佳的《收工前的喜悦》、钟伟杰的《都市丽人·缱绻星光下》、唐诚的《点赞新时代》、季颁的《枕海暮归人》、李玉旺的《使命》、臧玉琴的《青春当燃》等作品,表现了当下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可敬、可爱的中国人民形象,这些创作不仅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更是对“人民性”的深刻诠释。孙娟娟的《对话》,孙春龙、张园园的《筑梦太空》,张研的《命运的聚焦》,不仅诠释了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也以科技创新助推大国形象塑造,以视觉语言诠释了中国气质。李金轩的《大潮有信》,在写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语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刻画了人民在时代浪潮中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这些作品彰显了中国画人物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开放姿态。
通过展览可以看出,美术家们始终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关注社会发展历程,在艺术语言上不断与时代审美相结合,注重刻画人民形象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创作出一个个有温度且有个性的“人民形象”。这些作品为观众呈现了新中国社会变迁与人文精神演进的独特视角,生动诠释了美术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观赏作品,策展团队巧妙设置展览动线,开篇之处,以一面气势恢宏的红色文献墙将观众的视线引入,在单元的划分上,运用红色、黄色和褐色这三种色彩作为区分标识,在各个章节的过渡处,采用“门”“斜面”的设计形式,精准地展现不同单元主题所蕴含的独特内涵。在精选展品的基础上,展览还呈现了包括出版物、手稿照片、宣传画、经典作品图片等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期使观众能够与时代中的人民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展览还呈现了多位美术理论家的经典语录和展览介绍文字,这些总计约两万字的内容,为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展览的丰富视角,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从而真正感受一场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盛宴。
(作者为山东美术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