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7-17 10:30 阅读量:23
导读 :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
近日,“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在嘉兴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中国16家收藏单位的“顶流”展品;而浙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开展
近日,“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在嘉兴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汇聚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中国16家收藏单位的“顶流”展品;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明星文物”猪纹陶钵眼下正在长沙展出,馆藏的黄宾虹画作即将“南下”深圳,开启文化对话。
如果说,暑期是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和学习的高峰期与集中期的话,那么,根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的通知,各地博物馆要主动策划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精品展览和活动,正是为了丰富公众暑期文化生活。
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互鉴的见证。把各地博物馆选出部分馆藏文物到其他地区进行交流的方式,称之为文物“出差”,显然是把这些文物拟人化了。事实上,这也符合让深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的逻辑。只是,这种文物的“出差”不是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为了让历史在特定语境中“活”过来,进而促使公众从“打卡拍照”到“深度读史”的需求升级。这次在嘉兴博物馆的展览,其中四川博物院珍藏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是本次展览的其中一件难得的展品。要知道,“宋孝宗赵昚是嘉兴人,嘉兴‘龙兴之地’的称誉正源于他。而项元汴也是嘉兴人,嘉兴人收藏嘉兴出生的皇帝手诏非常有意思和有故事性”。作为项元汴的重要收藏之一的《宋孝宗赵昚手诏卷》,其卷首和卷尾都有项元汴的收藏印,藏品在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之际回到嘉兴展出,让嘉兴的观众能够透过历史的小切口,“在家门口得以了解‘嘉兴籍皇帝’与‘嘉兴籍收藏家’的故事”。由此,嘉兴观众与藏品之间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则可想而知。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热不断涌起,节假日博物馆更是成为公众的打卡地。然而,仅仅打个卡、拍个照,甚至盖个章、买个随手礼,这并非游览博物馆的终极目的。尤其随着文物“出差”的日益频繁,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做好让参观者特别是年轻人既“过眼”又“入心”的这篇文章,亦即要透过稀世珍宝的外在,令文物回归其原有的历史语境,进而实现“文物‘出差’”价值终点的回归——不是观看,而是理解;不是展示差异,而是寻找共鸣。
须知道,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文物的表面,充其量只能作些浅层而泛化的理解,这样的审美对观众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其内在肌理,真正了解其历史、文化、工艺、科学等诸多信息,还原其事实真相,彰显其价值所在,才能产生共情共鸣。如此这般,文物“出差”也才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驱使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实现从“打卡拍照”到“深度读史”的需求升级呢?关键是要实现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的平台,更是文明传播的枢纽。对博物馆来说,对每一件“出差”的文物都要精心包装。所谓精心包装,就是一定要把相关资料整理好、演绎好,让观众看懂、悟透,怡情、遐思。尤其要“借助数字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采集文物藏品信息,营造可互动的文化场景,突破传统博物馆展陈模式,实现从单向展示到沉浸共生的转变”。与此同时,在举办好多种形式的科普讲座外,更要加强对讲解员的培训,让每一位讲解员围绕藏品做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积极回应热心观众的提问,从而让每一件藏品因为精彩的展示和精准的讲解,在每一个观众心里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对观众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则必须把每一次参观“出差”文物展当作认识文物、理解文物的契机,当作由此增强保护文物、传承历史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契机。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事先要对“出差”文物力求作些初步的了解,以便参观时能够快速进入沉浸式欣赏的氛围;二是要加强与讲解员的互动,无论是提前准备的问题还是参观中生发的疑问,都可通过对话做深入的了解,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三是参观结束以后,不能一看了之。而是要写些参观笔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鉴赏技巧的积累。比如对某一件某一类藏品,有什么特殊的知识点,不但要记录下来、积累起来,而且还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藏品信息进行归类性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出异同特点,找到变化规律,进而不断巩固并提升鉴赏水平。只要加强学习、善于思考,不断积累、深刻领悟,我们必然能够寻找文明交流的隐秘线索,进而实现“见物”与“见人见事”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参观者尤其年轻人而言,可谓善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