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7-07 10:30 阅读量:77
导读 :
在中国青年动画电影周的论坛现场,70余岁的林超老师(原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望着台下攒动的年轻面孔,目光里交织着感慨与欣慰。作为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高峰论坛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讲述如同一部动画产业的“编年史”,将二十余年的行业
在中国青年动画电影周的论坛现场,70余岁的林超老师(原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常务副院长)望着台下攒动的年轻面孔,目光里交织着感慨与欣慰。作为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高峰论坛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讲述如同一部动画产业的“编年史”,将二十余年的行业变迁娓娓道来。
2005年前后,杭州申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时,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当时国内动漫产业格局初现:江苏占据加工业优势,上海有上海美影厂的传统积淀,深圳涌现动画新秀,长沙凭借《蓝猫淘气》等IP崭露头角。
在“杭州的优势在哪”的质疑声中,林超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找到了破局关键:中国美院自1958年起便为上海美影厂输送人才(包括《山水情》等经典作品的创作主力),这种“根脉相连”的艺术传承,正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基因。
但广电部的要求堪称“硬核”:要拿下举办权,必须做高峰论坛,而高峰论坛的唯一条件是指名的20余家国际知名企业必须有代表参会。当时杭州虽然属于旅游城市,但国际知名度有限,林超回忆,“我提出由中国美院牵头,美国教授能来中国美院讲课,是重要的‘国际经历’。”于是,他代表杭州市政府与班杰明率队赴美,在仅剩100天的倒计时里,一家家拜访皮克斯、华纳、迪士尼等企业。
“我们要的不是‘国际部’的官方代表,不是如何做动画产业(产业合作在当时还为之尚早),而是会讲中文的一线创作者,要真正懂动漫影视怎么做。”林超的策略精准:优先选择能讲中文的技术骨干(如《花木兰》总设计师张振益),并要求每家企业派出编剧、制片等核心岗位人员。“那时国内对‘制片’概念模糊,美影厂还是计划经济模式,钱花完对账就行。”他强调,论坛定位是“纯学术”,拒绝空谈产业合作。
在转塘艺创小镇,林超指着旧水泥厂改造的厂房感慨:“当年在这里和领导争得面红耳赤的老厂房,如今成了《黑神话:悟空》团队的起点。而这一切都彰显着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他言语间难掩欣慰,却也带着几分清醒的自省:“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谈及当下热络的产业态势,他以《哪吒2》为例提醒:“《哪吒》的成功有目共睹,但‘疯狂’二字同样值得品味——当热度持续高涨时,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既要敢想敢为,也要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
令林超欣慰的是,自己曾带的25人本科班中,大部分都留在美院旁创业,其中崇卓动画、wuhu动画人空间的团队“他们用十年证明了‘板凳须坐十年冷’的价值——我当年闭门创作十年,现在年轻人也在用坚持书写答案。”林超结合自身经历与观察,向年轻创作者传递经验与思考。他提出了具体建议:“12年前我就倡导‘秒动画’——以60秒短篇幅训练导演全流程能力,避免大厂分工过细的局限。”
在他看来,动画本质在于“动作叙事”短动画是锤炼叙事能力的最佳载体:“作诗很难,60秒动画亦然。30秒能讲好一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比一分钟更见功底,还需要一句话讲故事的能力。”
针对当下热潮,他的提醒更显恳切:“两件事绝对不能做:不喜欢的片子坚决不接,没内核的项目千万别碰。青春只有一次,别用烂片赔掉生命。”谈及IP,他直言:“创造IP重要,但故事更重要。先把故事讲好,IP价值自然会来。若为IP而IP,动漫产业就完了。”
行业环境虽向好,但理性判断仍需专业统筹。保持创作清醒,方能避免热潮中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