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5-25 15:30 阅读量:87
导读 :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作品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传统的花鸟画题材,确实很难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吴茀之认为,有效途径是通过写生拓新题材。
他认为:“画家能注意写生,则构图及题材自然淡发生趣,故欲国画求新发展,正不妨描写古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作品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传统的花鸟画题材,确实很难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吴茀之认为,有效途径是通过写生拓新题材。
他认为:“画家能注意写生,则构图及题材自然淡发生趣,故欲国画求新发展,正不妨描写古人所未曾入画的景物。”吴茀之将写生提升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花鸟画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写生扩大了绘画的题材,其中最具有艺术性、开拓性的是农作物和中草药入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他指出:“野草闲花和农作物也应该画,尤其是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他们对它也特别有感情和感到亲切,所以更不能舍弃它,同时这为花鸟画扩充题材,开辟天地。”他创作的《水乡四月》《农花四时》《田园一角》《鲜石斛》《牛膝花》都是描绘农作物和中草药的佳作。
花鸟画中农作物和中草药前人有所涉及,但是作为绘画主题,像吴茀之这样描写深入和全面的,却颇为少有。他描绘的农作物有稻谷、玉米、棉花、麻、蓖麻、桑葚、蚕豆、番薯、豌豆、油茶等。他描绘的中草药有石斛、大蓟、老鸦椿、紫茉莉、红蓼等。吴茀之挖掘农作物和中草药中具有观赏性的因素,在描绘中又能抓住其特征,使田头篱落、山林沟壑的平凡之物,挥洒成饶有诗意的田园画境。吴茀之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巧妙地融入农作物的描绘中,如以撇兰花的笔意画稻谷的叶,以双勾填色画蓖麻的籽,以画藤的手法画豌豆的须蔓,以积色法画桑葚果……一股清新的乡野之风,拂荡在他的笔端。
《蓖麻》是吴茀之的代表作之一。浦江吴茀之纪念馆收藏有吴茀之的蓖麻写生稿数帧,其上对于蓖麻的杆、叶、花、果都有详尽的描绘,有的还配有文字的记录,如“蓖麻,花红六瓣分三组,叶展开(画图形),子十来个”,“杆有节,叶七八缺,互生,子在梢头”。吴茀之纪念馆还收藏有吴茀之的蓖麻创作草图,题字“种好蓖麻养好鸡,一九七三年,茀之写”。由此可见,吴茀之的创作是建立在大量的写生和反复地推敲上的。《蓖麻》描绘了数株果实累累的蓖麻,高低交织,错落有致。作品的笔墨和穿插极为繁密,而蓖麻的枝干、叶片、果实却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吴茀之“驭繁”的高超技法。
蓖麻的叶片以墨色和汁绿写就,或浓或淡,或青或黄,变化万端,叶之正反老嫩一一尽显,其用笔放纵而凝练。枝干和果实用意笔双勾,线条劲健,刻画精微。果籽以石绿填色,以洋红点厾的细小花瓣,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最为醒目。蓖麻本是观赏性并不高的普通植物,而在吴茀之的笔下却耐人寻味极具田园气息。
作品落款:“一九七三年秋夜,写于看吴山楼。”此时吴茀之身处逆境,当年夏天老妻病逝,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守艺术探索,亦让人钦佩。
《农花四时》是吴茀之描绘农作物题材的杰作,这张作品尺幅不大,却画了向日葵、蕉藕、蚕豆、油茶四种农作物。向日葵、蕉藕在画幅中高耸直立,蚕豆、油茶在画幅下端穿插其间,画幅上端留白。这四种农作物前后交织,十分密集。在章法上,疏密对比极其强烈。为了让观众能明确分辨其表现的农作物,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蕉藕的叶用花青色,花用胭脂色点厾;油茶的叶花青中加墨,花用白描法;向日葵的叶用泼墨法,花用石黄点染后再用赭石勾花瓣;蚕豆的叶双勾后填石绿,花用紫色点后用胭脂勾花脉。设色笔法变化之多,可见作者良苦用心。右上端题款:“农花四时。一九六六年五月,茀之病中初稿。”此时,吴茀之因患肾结石和肺气肿在杭州西山医院治疗。
1973年,诸乐三以棉花为题材创作了作品《棉丛》,被选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备受画界称颂。吴茀之也画过以棉花为题材的作品《棉麻丰收》,似乎关注度并不高,却是一件绝佳之作。棉花在写意画中较难入画,麻无花无果,未见前人以麻入画。而吴茀之却知难而进,别出心裁,妙笔生花。作品描绘了几株缀满了棉球的棉花呈低垂回旋之态,一棵枝繁叶茂的麻斜插向上,近乎顶天立地。棉花的叶以破墨法写就,水墨氤氲。棉球以淡墨勾写,正反倚侧,姿态各一。其墨线若隐若现,恰好表现出棉球的柔软蓬松之态。花托以赭石点染,叶片浓重的墨色衬托出棉球的洁白。麻则用意笔双勾写就,再施以淡淡的花青,麻叶翻飞舞动,呈迎风沐雨之态,勃然生机,充斥画面。右侧题款:“坚持人定胜天想,可保丰收年复年。癸卯长至节,写此以志棉麻丰收之喜,工拙不计也。吴谿茀之。”此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吴茀之关心社会和民生,作品表达了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心和庆祝农业丰收的欢快情感。
1955年6月12日,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彩墨系主任朱金楼带队,潘天寿、吴茀之、潘韵、诸乐三携学生方增先、宋忠元等赴乐清雁荡山写生,雁荡山的奇峰飞瀑,山花野卉令吴茀之心旷神怡,画兴大发。吴茀之曾作《雁荡写生题志》记录:“余在山得写生稿共七十余幅,归后,拟选其最感兴趣者抽暇画出,并预作写生题志数十则,以备画成后题写之参考。”在雁荡山,他见到山民采挖的石斛,有感而发,创作了《鲜石斛》。作品以意笔白描勾画石斛两丛,一丛盛开淡黄色的花朵,形如兰花,姿态各异。以花青染叶,赭石染茎。作品笔墨简练而刻画精微,写生的石斛,一经题跋,作品即意韵悠长,耐人寻味。
此次雁荡山写生之后,吴茀之还创作了一幅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佳作《牛膝花》。这件作品艺术风格较为独特,描绘以设色为主,笔法近似小写意。
吴茀之说“追求物趣,容易落俗气,追求天趣可入雅境。”吴茀之描绘农作物和中草药,不是直观如实画标本,而是在写生的基础上提炼,以传统的笔墨将其艺术化,既表达自然之美也表现笔墨之美。作品抒发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达对农民劳动者的赞美,故能化俗为雅。农作物和中草药入画也使作品的意境产生了变化,使之褪去了传统文人画的清高、孤寂的意韵,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生活情趣,这样的作品从思想上更能感染劳动人民。在花鸟画的百花园中,农作物和中草药亦是清芬可人,花香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