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山水画与东方美学的“卧游”指南——林海钟《观山水》的出版价值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5-25 15:30 阅读量:21

导读 :
从王献之感叹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顾恺之记述会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以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痴迷穿越千年。为何古画中的山水总似曾相识却难以言状?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凝视《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究竟

正文 :

从王献之感叹山阴道上“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顾恺之记述会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以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痴迷穿越千年。为何古画中的山水总似曾相识却难以言状?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凝视《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究竟在追寻什么?

今天的我们喜欢游山玩水,在繁忙的生活中小憩片刻,但是我们眼中看到的大概只是“风景”,而不是“山水”。风景和山水,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真山水”?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看来,王献之和顾恺之早已道出观看山水的奥妙与真谛。实际上,江南的山并不高,且植被葱郁,人在其中行走,视线被遮,眼睛无法目极千里,不能直接看见千岩万壑。需以心“卧游”,才能与真正的名山大川相识。

想要与古人一样,寄情和畅游山水之间,必先学会山水的“观法”,这也是读懂山水画、画好山水画的前提。从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质有而趣灵”,到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再到当代实践体悟,林海钟以《观山水》一书,展开对中国山水传统的重新启蒙,带领读者探寻古人观看、表现山水的方式,进而超越所见,领会“象外之意”。

走入“丘壑内营”的语境中

观山水之真形

传世的《千里江山图》《长江万里图》等巨幅作品,在没有航拍仪,没有直升机的古代,画家的视野如何能够达到千里、万里之远?这就需要超越所见的“观法”。山水的观法,很大程度上正如陶弘景诗中所言:“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其中所需的一个重要特质便是“丘壑内营”。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阪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书中罕见地将古代画论中对地形的描述与古画中的局部对应起来,图文互证,带领读者真正了解丘壑之形。有了对丘壑的基本认知,便能初步走入古人山水画的语境中,而不是面对层峦耸峙、山川巍峨,只能发出“果然好座大山”的感叹。

书中将南宋李嵩的《西湖图》与如今西湖的实景照片并置对比,揭秘古人为何不用透视法,却能画出比照片更令人信服的西湖山水。此外,还有《烟江叠嶂图》的历代同名作品对比,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一目了然,耐人寻味。

更妙的是,林海钟不但逐字逐句解读宗炳《画山水序》,而且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加以阐释和印证,将深奥难懂的画论、画理转化为具有实操性的观画指南,带领读者进入一种观看山水画的理想状态——在画中游览真山水。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观山水》收录了百余幅宋元明清传世山水名作的高清细节图,并记录了林海钟从西湖出发,远行至洪谷、西藏各地的山水作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角度的“搜尽奇峰”呢?

“山乃大物,必须跋山涉水,俯仰高低,远近观察”,“透过古人的画论和画迹可感知和触摸他们的心。”《观山水》是一次与古今大师同游的有关中国山水文化的探秘寻源之旅,在此旅后,面对展馆中默然陈列而不知其意的山水巨作,面对临摹时不知如何下笔的困境,也许破局之法便自然成竹在胸。

对于旅行中的我们而言,看懂了古画,学会了山水的观法,眼中所见就不再只是风景了:“当你被山水之美感动并与之有了契合,这种契合就是会心处。也许在某座奇峰或某块异石上与石涛和尚相遇了,或者在深壑幽谷中的某棵古松下遇到了洪谷子,此类种种的会心,种种的契合,真是妙不可言。”

读懂画中的“象外之意”

画境必与文心会

认识山水真形仅是观山水的第一步,追求形似并非山水画之真意。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古代贤者心中,画得“像”与“不像”并非核心问题(当然,这不是说画得像不重要,而是因为对于优秀的画家而言,形似是基本功,不值一提),他们在意的是“象外之意”。观画的过程同样如此,过分着眼于局部容易迷失在细节中,所谓“读书须求大义,不可缠绕于琐碎转注之间”,读画的重点是要领会画家所要传达的“象外之意”。

“象外之意”是什么?是技法娴熟之后的更高审美境界和关乎人性的终极追求,是遣兴抒怀、托物言志,摆脱一切束缚后的适意畅神。“言有尽而意无穷”,画家的笔下暗藏文人修身立德的风骨,强调的是“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在《观山水》中,林海钟倡导古时士夫文人读书、游走、观看世界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为,最终达到“画境必与文心会”的境界。真正的艺术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世界的洞察。借由山水画,本书讲述的是一条前往“通达”的路径,在山水世界的体验中不断打开心门,直至悟道。

从山林到讲坛

数十年作画、教学、鉴赏的理念精华

在西湖烟霞中浸润半生的林海钟,在书中道出了他数十年在山川游历、讲坛受授、书画鉴赏中总结出的“秘方”。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自信地宣称:“我断定,中国画是最高明的艺术形式。”

除了笔墨功夫全面,山水、人物皆能,林海钟更注重艺术家整体修养的提升,正如他所言:“画为表,人为本,心为根,气韵从于心,修正人品,即是修心,心境乃为画境,境界提升能使人品升华。”他还经常将绘画比作参禅,在参悟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绘画境界,无限接近于生命的本质。《观山水》不仅收录了他在实践过程中对笔墨的体悟精要,更将他对个人修养提升的感悟诉诸笔端:“古人看山水是很有‘新意’的……它的内容之丰富和蕴藏的智慧之深广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想象的。”“古人总向往山林,于浩瀚天地间谦卑地放下自我,融入山川,一辈子不断地感悟修行,自然的状态便焕发出来。”“中国绘画的根本是要将人带到一个自由的境界。”“人的通透积累到一定量时,山川自会与你呼应。”

以心“卧游”

在山水世界中反观自身

纵观中国文化史,自魏晋开始,以山水诗、山水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逐渐生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成为古人陶冶性情、感悟人生的道用之器。走向山水的,既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有苏东坡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中凝聚的,是古人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关系的不断追问,是对诗性、格调和人生境界的不变追求。

中国山水画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内心秩序的追寻。因此,《观山水》以“卧游”为钥,带领我们穿越表象,揭开中国山水文化与东方美学的终极奥秘——原来,“真山水”不在眼底,而在心间。真正的桃花源不在远方,而在传统与自然的持续对话中。

当下,走向山水仍是中国人走出精神内耗的良方。让我们一起重读古人的山水遗产,在自然和画作的反复观览中,感悟中国人特有的山水精神,在山川悠远中体会古意与境界,进而寻找一个在山水世界中反观自身的契机,超越当下生存空间的有限之身,追溯山川与世俗生活共生的自然之源。对于被困流量漩涡的现代人而言,中国山水精神中“物我交融”的观照方式,畅神养性的修行目的,恰恰提供了一条安顿心灵、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行路径。

郭哲渊 王佳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