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积墨为骨 诗心化魂——李可染作品画评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5-19 10:30 阅读量:60

导读 :
李可染 漓江山水天下殊 96.5×79.1cm 1984年 题识:万山重叠一江曲,漓江山水天下殊,昔年泛舟漓江遇雨,暮色苍茫中得见江山浑厚,云烟带雨,气象万千。兹写其大意以未落前人窠臼为快。一九八四年春二月可染作于师牛堂。

正文 :

李可染 漓江山水天下殊 96.5×79.1cm 1984年

题识:万山重叠一江曲,漓江山水天下殊,昔年泛舟漓江遇雨,暮色苍茫中得见江山浑厚,云烟带雨,气象万千。兹写其大意以未落前人窠臼为快。一九八四年春二月可染作于师牛堂。

钤印:李、可染、陈言务去


李可染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实践和革新,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他的作品以创新求变之胆,浑厚华滋之魂,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他本人的骄傲,更是所有徐州人的自豪。1984年,时任徐州市文联主席的辛原同志建议市委、市政府修复李可染旧居,收藏他的生平资料,展示其艺术成就,供后人参观学习。在多方努力下,1985年10月,修复后的李可染旧居正式对外开放,可染先生及家人、友人、弟子等100多人参加了开馆仪式,并捐赠了47件书画作品作为馆藏,本文介绍的二件作品正源于此。

可染先生毕生践行“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且多次到广西桂林写生。“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朝暮兼具中国山水画的高远、平远、深远之美,特别宜于大幅创作。他在和自然对话中,目会心存漓江之美,同时跳出“万山重叠一江曲,漓江山水天下殊”的诗境。置身清漓,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与览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甚远。先生笔下的桂林山水是时空叠加起来的映像,是俯仰周览,瞻前思后的综合结果。无限丰富的物象对审美主体唤起层叠的感情波澜,情与景会,意由境生。这幅《漓江山水天下殊》是可染先生1984年创作的,用墨较为深厚浓重,但山色的层次很多,能够拉出咫尺千里的空间纵深。远景淡墨,笔笔有痕,虚中见实,积墨为骨,浑然天成。他的画,在点、线、面的搭配上十分讲究,见于每个局部。如船的画法,船帆上用横笔画出三个墨块,既为表现阴影,又与线条形成对比;而帆的左右两边轮廓用点组成,既表现了水面光线反射所造成的闪烁之感,又与船帆上下两条边缘的实线组成虚与实的对比。满幅的山,满山的墨色,突显左上方的云雾缭绕和右下方的逆光江面,几间白色小房散落山脚下,构成强烈明快的基调。此图把中景拉近,如电影的横移镜头,使漓江的千山万壑尽收图面,让观者身临其境。

可染先生作品中的“积墨为骨”极具艺术魅力。从技法而言,他层层叠加墨色,先以淡墨起稿,再逐步用浓墨积染,过程中注重干湿结合,先用湿墨渲染铺陈,待稍干后以干墨皴擦点染。这一技法在画面效果上,极大地增强了层次感,远看有整体气势,近观则墨色细腻多变,还塑造出强烈的厚重感,赋予物体重量与体积。从艺术风格与思想层面来说,“积墨为骨”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风,让作品在众多山水画中辨识度极高,呈现出雄浑大气、深沉内敛的东方审美;更深层次上,借由厚重墨色,传达出他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承载着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同时,中国传统山水画到元代以后常见留天、留地,近、中、远三个层次分明,可染先生有意打破这一程式,他的画构图饱满,天留得很小,被题字所填满。漓江如画,是先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重要篇章,这独特的空间结构,是领悟、欣赏系列漓江佳作的一把钥匙,通过层次深远、整体性极强的淋漓水墨,一步步完美地展示了天下第一景的壮丽奇观。

李可染喜欢画牛,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齐白石、徐悲鸿、老舍等都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早年的牧牛图,艺术表现上还比较奔放、随性,用笔快,笔锋常露圭角。在齐白石笔墨的熏陶影响下,他的笔势渐渐收敛,运笔慢了下来,对行笔的要求也严格多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50年代专心于山水,他画的牛少了,但并未停止。60—80年代,又多了起来,而且愈画愈成熟、愈有味道。其实,凡愿埋头苦干、不计得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的人,大都以“牛”为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师牛堂”就是可染先生给他的画室起的堂号,其寓意可想而知。《秋林放牧》为1984年可染先生在“师牛堂”创作的,已近炉火纯青之境。这幅作品的树林画得特别精彩,笔势清晰有力,枝叶笔笔见墨,中锋、侧锋、散锋、笔根,点、皴、泼等运用恰到好处。浓荫隐于夕照之中,几点透光处,出之自然,甚至连表示余晖的橙红色也未涂满。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似不相符,实际却蕴含着视觉上的真实,因为林隙中透过的天光感觉比整片的天光还要亮,还刺眼。从画面构思看,大片浓密的墨色中留有几个气眼,毫无窒息之感,这是经过精密设计的“气眼”,让密不透风的墨色丛林保持着呼吸的韵律。画面下方的大片空白与牧童、水牛相互映衬,树林下,一牧童伏地而趴,一牧童屈膝跪地,全神贯注地斗着蟋蟀,是图之画眼。两头水牛静卧于画底右旁,以金石般的线条勾勒出老牛嶙峋的脊背,牛身施以泼墨,牧童则勾勒填色,焦浓淡,点线面,开与合,疏与密,画法的种种区别带来视觉感受别样的统一。正如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李可染晚年的作品‘愈老愈辣’,诗心画魂,在简练的图式中蕴含着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转化。”

可染先生有着对农耕文明的诗性追怀,画中流露的童心是最为动人的,他不是旁观者,而是全身心地沉浸在那个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世界之中,自己也化为儿童,化为牛。在《秋林放牧》图中,“诗心化魂” 宛如一条隐秘而璀璨的丝线,贯穿画作的每一寸纤维。他将自己对童年往昔的眷恋、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以及对纯粹人性的执着追求,不露声色却又深切地融入牧童与牛的形象之中,借由细腻笔触赋予其灵魂,使观者能在无声画面中捕捉到情感的涟漪,引发内心共鸣。

可染先生用“积墨为骨”绘就山河雄浑,以“诗心化魂”赋予作品生命温度。他的《漓江山水天下殊》与《秋林放牧》不过是其艺术生涯的吉光片羽,却足以展现其非凡的艺术造诣。在当下,艺术形式百花齐放,他的作品却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愿这些经典之作,在岁月长河中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芦伟(李可染艺术馆馆长)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