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5-15 10:30 阅读量:94

导读 :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剪纸、织黎锦、跳盘皇舞,文化馆精心筛选项目,学校设计跨学科课程……非遗进校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如今它正从某些地方“偶尔露脸”的表演秀,变成“扎下根来”的重要课程。 过去,某些非遗项目困于“抢救式保护”

正文 :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剪纸、织黎锦、跳盘皇舞,文化馆精心筛选项目,学校设计跨学科课程……非遗进校园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如今它正从某些地方“偶尔露脸”的表演秀,变成“扎下根来”的重要课程。

过去,某些非遗项目困于“抢救式保护”的焦虑中,传承人忙着收徒弟,专家忙着录影像,但很多年轻人总觉得这些老手艺和自己没关系。而现在的校园实践,把非遗变成了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活教材”。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场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非遗教育学”的方法论。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的项目筛选像一份精准的“文化处方”,既要考虑地域特色,又要匹配学生年龄;天津大学的非遗课程对留学生采用文化比对的方法,用风筝进行中外工艺对话;海南五指山相关学校的“3+1+1”跨学科模式,让非遗从单科兴趣班升级为融合多门课程的立体课堂。这些探索证明,非遗教育不能靠“情怀硬推”,而需要严谨设计——有分层教学、有评估体系、有创新转化。

不过,要让非遗在校园里真正“生根发芽”,还需跨越两道坎。其一是避免“形式化陷阱”。有些学校请传承人露个脸、拍个照就算完成任务,但非遗教育需要持续浸润。其二是警惕“创新失度”。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示竹刻、用短视频教苗歌固然有趣,但若过度追求“炫技”,反而会稀释非遗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

非遗进校园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正在编织一张“文化认同之网”。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把非遗变成课程表上的常态,当孩子们能脱口唱出家乡的古老歌谣,文化自信便成了可知可感的日常。这样的传承,才更有未来。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