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贺兰山岩画美感探赜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3-17 10:30 阅读量:70

导读 :
贺兰山岩画中的围猎场景   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多个地点的贺兰山岩画,作为原始艺术,带有人类童年时代的幼稚和粗糙,体现上古先民的审美力,是上古先民在生活之余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的结果。

正文 :

贺兰山岩画中的围猎场景

  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贺兰山东麓多个地点的贺兰山岩画,作为原始艺术,带有人类童年时代的幼稚和粗糙,体现上古先民的审美力,是上古先民在生活之余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的结果。

  贺兰山岩画风格以写实为主,应用不同形式的绘画语言和故事场景描绘出先古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充满符号化和稚拙感。现今流传下来的岩画为研究游牧民族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一部图像类史书,同时为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文明信息、留下了精彩生动的岩画艺术。

  形体之美

  贺兰山岩画以不同造型、不同组合展示出稚拙天真的美感,相同的元素重复利用也能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图像情节。例如以形象生动、姿态优美的符号表现先民眼中的羊,丰富的造型表现了特定时代牲畜代表的某种特定意义,也呈现出人类远古时代对美的定义。

  这些贺兰石表面的艺术作品无论大小、深浅,都会与基础平面形成一定的高低关系,这两个面之间就会形成不同的深浅对比关系,即现代所说明暗关系。有些岩画有强烈的明暗感,这种明暗感因不同外形、不同刻制手法及贺兰石天然的颜色显得层次分明、生动和谐。如展示人类防御野兽场面的图像,画面中动物奔跑的姿态、外形轮廓清晰可见,构图巧妙,采用平面一高一低的明暗对比手法,结合敲、凿、磨技法,设计点、线、面应用,凸显画面整体性和故事叙述性,呈现出明暗分明的岩画形体。先民充分掌握在岩石上作画的技法之后,对每一幅岩画形体熟练把握,所呈现的画面在现在看来依旧能感受到当时场面的激烈和紧迫,以其独特的块面绘画语言传递远古文化。

  线条之美

  线条是重要的绘画语言。贺兰山岩画以线条为主,画面中多应用直线和折线,由两条以上的直线所组成的带角的折线是普遍的表现方式。根据线条之间组合时所形成的角度大小,我们可以把贺兰山岩画里的折线大致分为锐角折线(约45°)、直角折线(约90°)、钝角折线(约135°)和任意角度的折线,其中也有使用粗细线条并结合弧线、折线、曲线和带有点状纹的装饰。线条重叠方法在贺兰山岩画里普遍应用,如太阳神人面像头顶部位大量使用直线,并伴随多种线条交叉使用。

  贺兰山岩画的图像构成大量使用线面组合,样式多元,从始至终都在用线条追求形体准确。

  比例之美

  比例和空间是当代美术理论中的术语,岩画形成的时代没有形成明确的绘画理论,更加不会关注遮挡关系、远近关系、虚实关系,而岩画给我们带来的美感都具比例之美。

  据观察,绝大多数贺兰山岩画都被凿刻在向阳的岩石上且大多数动物方位都是侧面;人和人面造型大多是正面。另外,合体岩画方位往往依据组成数量和种类规划,大多呈现为一左一右,或者一上一下,层次分明,布局有序。出现多个图像时整体向左、右或者上、下,但一定不会缺乏主体部分。观者能轻松分辨出位于左、右、上、下场面的中心位置。有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构图,总是不乏有比例的设计,画面看起来也具有规律的情节设计,更加注重构图的技巧。双数在贺兰山岩画的间架结构中占据主要比例,如最基本的羊形式,一般都是侧面两条腿,四条腿的也有,但三条腿却极少。

  每一幅合体岩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两种基本比例关系,大小错落有致。它们每一个也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排列和组合秩序,疏密远近、纵横相交,在使合体贺兰山岩画准确表意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岩画画面的比例感。

  简化之美

  岩画线条的概括性、抽象性,奠定了中国绘画原始的线条之美。中国古籍中有“以大为美”的记载,这种观点不仅体现在贺兰山岩画中,同样体现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一直延续至今。在先民看来,体积大的人或物就是力量的象征,是权威的代表。岩画在夸大主体形象的同时,大都略去背景,“创作者”要“服从”自己的视觉,如同孩子一般真实质朴地直白表现,形成了岩画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法则。

  从贺兰山岩画构图来看,给人第一印象是零乱和分散,却能处处彰显它的原始性。先民在制作岩画时,往往扬长避短,运用特殊的手段处理,比如以抽象的符号来概括整体,只强调局部,夸大主体形象。

  岩画中的人、动物、植物、场景等形象均高度概括简化,表明先民已在长期的感受认识中,对线、形和色彩等非具象的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从贺兰山岩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岩画造型语言以基本的点、线为构架,简括造型,传达着单纯而鲜明的印象和情感。纵观岩画发展过程,以笔划框架表现的方法拓展出大面积岩画,以及轮廓线勾框、直线组合、写意性拙线、蛇行曲线、弧形线和并行线条、折射线的应用,都形成了远古岩画古朴、自然、稚拙、天真的审美意趣。

  先民们在岩画的制作过程中受到创作思维的制约,也受到制作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上重叠交错刻制,穿插使用大小空间,就会出现让后人看不明白的场景。恰恰是这种松松紧紧、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不同场景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另外一种宏大的场景,使岩画图腾的场景更丰富、更神秘,让我们对上古先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及艺术造型能力叹为观止。丰富多变的线条既稚拙又具装饰性,岩画图腾中散点布局、颠倒刻制,点线面重叠交替使用,使得大场景的狩猎出现平面铺陈形式,也开创了传承至今的传统壁画的先河,还影响到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