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章燕紫:这是一场文化基因的重构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3-01 10:30 阅读量:41

导读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燕紫,从大学开始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写生入手,“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当代,但是在写生和创作中总想有所突破。1986年青岛写生教堂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皴擦点染,瞎画一气的抽象水墨,或许就是我当代意识的觉醒时刻。”作为

正文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燕紫,从大学开始学习中国画,从临摹、写生入手,“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当代,但是在写生和创作中总想有所突破。1986年青岛写生教堂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皴擦点染,瞎画一气的抽象水墨,或许就是我当代意识的觉醒时刻。”作为从传统水墨出发的艺术家,章燕紫的创作理念、媒介以及展陈中却体现出当代作品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从她1986年开始无意识的实践开始,可谓是与当代水墨同频发展。30多年的创作生涯从水墨艺术领域出发,近年来的探索越来越具有实验性的思维表达。

对于“向水墨发问”的主题,她认为,不仅是这40年的行动,中国绘画史就是各个时期艺术家行动的痕迹。“张凯、张宗喜和南京艺术学院提出这个主题,与其说是追问媒介,不如说是追问艺术家:我们这些参与在中国艺术现场的创作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推进都做了些什么?40年前李小山老师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对当时的国画界当头棒喝,引发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思考,其中就包括我。我想,这个提问对如今的年轻艺术家来说,也将引发一些思考吧。”

水墨的发展在40年间历经变革,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水墨艺术家在时代浪潮中完成自我蜕变,担负起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的重任,以个体实践回应了时代命题。未来,当代水墨应当如何发展?

在章燕紫看来,“当代水墨”不仅是自身的变革,不是简单地使用宣纸、水墨表达现代题材,而是不再陶醉在传统的模版之中,去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真实处境,而是以东方的思想和态度,解剖当下的社会病灶,提出问题,表达态度。“在‘液态现代性’的全球语境下,模式和框架不再是‘已知的、假定的’,当代水墨艺术家的蜕变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基因的重构。艺术家首先要拿掉‘当代水墨’这个名号,带着问题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我,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科技、新材料、新符号。传统和当代从来不是对立的,水墨语言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就看艺术家在如此不确定的时代如何进行现代转译。”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