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朱炳仁、朱军岷、朱也天三代同观九三阅兵 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9-07 15:30 阅读量:63

导读 :
祖孙三代在长安街上合影 9月3日凌晨4点,首都北京还浸润在一片宁静的夜色中,81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孙子朱也天祖孙三代穿戴整齐,胸前别着“朱炳仁·铜”的向日葵胸针,早早出发到达现场,准备参加当天的纪念中国人民

正文 :

祖孙三代在长安街上合影

9月3日凌晨4点,首都北京还浸润在一片宁静的夜色中,81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孙子朱也天祖孙三代穿戴整齐,胸前别着“朱炳仁·铜”的向日葵胸针,早早出发到达现场,准备参加当天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观礼活动,更是一次跨越三代人的家国情怀传承……

激动!亲临阅兵式

从得知可以去北京现场观看阅兵开始,他们心中的澎湃情绪就已经悄然酝酿了。朱家三人用视频记录下了这次荣耀盛会中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这是朱家三代人的荣光,更是亿万国人的共同荣光。

阅兵式当天上午,“朱炳仁·铜”公司特意为员工放假半天,组织大家共同观看阅兵仪式,分享这份荣光。屏幕前,受阅部队整齐划一的风姿、坦克行进时的低沉轰鸣声以及战机直破长空的呼啸声,深深震撼着所有人,而亲临阅兵现场的朱家三人表示:“非常激动!热血沸腾!”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当歼击机梯队飞临天安门上空,朱军岷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自己与战机同框的瞬间。一旁的朱炳仁也微笑着凑近了镜头。“听见轰鸣声在天安门上空响起,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方队朝天安门走来,那一刻我感到非常震撼。”从小就是军事迷的朱也天说:“梦想照进了现实。”

跨越三代的家国记忆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第二天就被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而朱炳仁出生于1944年,是真正“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

朱军岷感慨道:“我的父亲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父子俩可以说是见证国家从艰难岁月走向繁荣富强的亲历者,深知其中艰辛与不易,因此格外有感触,也格外自豪。”

朱家的铜艺也几经波折,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后因战争难以为继,不得已才淡出历史舞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工艺美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对工艺美术行业的支持,才让朱家铜艺再次回归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朱炳仁回忆来路,不禁感慨:“家国本为一体”。

如果按照30年一代人计算,我们距离抗战胜利,不过三代人的距离。朱炳仁说:“从我到我儿子、孙子,恰好是见证国家从百废待兴到如今伟大复兴的三代人。生逢盛世,与有荣焉。”

爱国爱乡的家族传承

朱家的铜艺和家风始终以“爱国爱乡”为内核世代相传。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于1983年创立杭州第一家民营书画社——他以此为载体,跨界融合铜艺与书法,为杭州半数老字号题写招牌,这些招牌后来也成为承载城市技艺的文化符号。

不仅如此,他更以修身立德为根本,20世纪90年代便在绍兴捐助祭禹活动,立下蕴含家国情怀的家风,并写下“重视科技创新是富民强国的头等大事,为社会多作贡献使英名千古流芳”的治家格言,代代影响后人。

朱德源长子朱炳仁受其影响,一生致力于铜艺,践行爱国爱乡情。他承建了雷峰塔、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等百余座铜建筑与铜工程,其中雷峰塔作为杭州的标志性景观,既是对家乡文化的守护,更以铜为载体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此后他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不仅让铜艺从传统工艺美术范畴提升至文人青铜艺术新境界,更将家国情感融入艺术创作,让铜艺成为传递民族精神的媒介。

朱军岷作为朱家的第五代传人,接过了家族传承与爱国爱乡的接力棒。他提出“让铜回家”的理念,于2008年创立“朱炳仁·铜”品牌,不单是让铜器回归日常生活,而是让更多人通过铜艺感知家乡温度与民族文化魅力。

而作为朱家第六代,朱也天选择走出一条自己的路。2024年,他被北京大学化学专业录取,他说:“军事技术发展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志愿报考之初,我就明确了材料研究方向,经过这次观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希望未来能为祖国的军事技术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站在天安门广场,就像向日葵迎着太阳,朱炳仁说:“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作的努力,因此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会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到自己应当尽到的责任。”

铜雕世家的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正如他们家族创作的铜艺品,历经千锤百炼,终成璀璨瑰宝。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