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9-02 10:30 阅读量:77
导读 :
1945年由国立艺专国画系教师潘韵创作的山水画《磐溪艺苑图》,描绘了黑院墙校舍的风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的黑院墙,有着“中国现代美术摇篮”之称。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
1945年由国立艺专国画系教师潘韵创作的山水画《磐溪艺苑图》,描绘了黑院墙校舍的风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的黑院墙,有着“中国现代美术摇篮”之称。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专业的美术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所在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作为美术爱好者,笔者曾专门去此地拜谒。黑院墙为湾弧地带,耸起的山脊,林木森森,密不透风。翻越过去,就是重庆城休闲胜地鸿恩寺公园。湾之下方,是连接沙坪坝与观音桥两大载誉国内外之旅游、经贸商圈的公路主干道。疾速飞驰的车辆,似乎也无法掩盖那浓郁的艺术气息,循着时光隧道寻觅进去,黑院墙的煌煌艺术轨迹,就像“泉边岩石那样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
抗战之期,国家动荡剧烈,民族危机空前。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原在杭州与北平的两所艺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艺专。在日寇进逼的严峻态势下,国立艺专举校迁徙,一度颠沛流离于冀、鲁、豫、皖、浙、赣、湘、黔等地,后落脚云南昆明,认为可在此地安顿。但随着日寇占领与之接壤的越南,态势又趋紧迫。国立艺专再度起程,前往重庆,先于1940年迁往璧山,1941年又迁至磐溪(今盘溪),租住当地郭姓人家的大院落,前后三进,共有房屋近30余间,最终在这方地域立足下来。
“以山水论,川蜀最奇。”那时的盘溪一带,流水潺潺,树木繁茂,水边磐石巨而多,皆长满青苔,流水则呈灰蓝色,游鱼随处可见。学校坐落处更是一个理想的艺术地,近旁有“三宝”——连片的蜡梅林、重瓣水仙、斑竹林。因日机三天两头轰炸,有时甚至昼夜不停,而盘溪一带人烟不多,房屋显得扎眼,很容易成为轰炸目标。出于隐蔽需要,大家便用烧结锅底的黑色粉垢(俗称“锅烟墨”)涂抹在房屋墙面上,一眼望去,黑乎乎一片,黑院墙之名由此而来。
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危难之期,国立艺专亦困境重重,除了经费紧张,还得时常提防日机来袭。尽管如此,这里对当时的艺术者而言,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磁场效应。国立艺专设有国画系、西画系、图案系、雕塑系等,诸多美术名家大家与艺术学子汇聚于此。林风眠、潘天寿、吕凤子、陈之佛、黄君壁、傅抱石、李可染、丰子恺、赵无极等名家,都曾在此致力绘画教育。国立艺专师生除了从事艺术创作,还积极投身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激励民众抗战到底。师生共勉,砥砺奋进,“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求学者,勿骜时尚之纷华”。时局维艰而薪火相传,在强敌入侵、国家危难的非常之时,黑院墙依然创作了一批现代美术的经典之作,培育了众多艺术领域的栋梁之材,缔造出中国美术史上的辉煌之期。
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回迁。目前位于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盖源出于此。国立艺专的师生离开黑院墙那天是个什么情景,笔者没看过文献记载。但可以想象,很多人一定是依恋不舍而又充满感恩的。在此办学期间,日机持续狂轰滥炸,重庆城区内一片残垣断壁,血淌成泊,有其他迁来重庆的学校未能躲过劫难,比如由上海迁至北碚的复旦大学,因日机轰炸,多名师生员工遇难,校园毁损。国立艺专师生虽然也时常虑及日机、提防性命之险,但好在未遭轰炸,无师生遇难。可以说,黑院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庇护所,成为承载他们驶过苦海的诺亚方舟,让他们在危难之期依然可以迈上现代美术的新高点,凝结出熠熠生辉的艺术之花。
如今,当年黑院墙的景况已了然不存,公路主干道内侧为一排围墙环护。但围墙挨邻的高架桥旁侧,密集着挺拔的树木,交织的碧绿树冠让人有种心远地自偏、置身文化氛围之中的感觉。笔者走进围墙边一家面食店,边吃边与店主聊谈。店主知晓黑院墙,说其曾经是教人绘画的地方,以前少有外来人员,近年来有许多文化单位的人员和学者、作家、记者等前来探访。
的确,国立艺专黑院墙时期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受到政府部门、美术院校和文化机构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17年,重庆市江北区成立了黑院墙学术研究课题组,组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国立艺专1942年至1946年在重庆办学时的史料,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大家在讨论恢复黑院墙原貌的规划选址地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当年国立艺专黑院墙遗址已不复存在,并被没法搬迁的现代物“占领”。经反复考量,最后将规划恢复处定在与盘溪邻近的苏家湾,因为苏家湾尚有10余亩恢复黑院墙的可用之地。北京、杭州、重庆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重庆市、江北区的有关负责人,曾多次到黑院墙遗迹、苏家湾一带实地查看,并举行了黑院墙课题学术会,就挖掘黑院墙的人文价值、推进黑院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等各项工作展开深入研讨,作出规划。据报道,日前,黑院墙课题组专家学者、大石坝街道相关负责人以及黑院墙社区工作者还围绕“活化利用黑院墙国立艺专资源、打造文化新业态”进行了主题研讨。
和风拂过,阳光透过树冠枝叶投映到围墙上,闪动着金色光斑,把人的思绪撩拨万千。黑院墙为当代乃至未来灿若锦绣的中国美术奠定了深厚基础、传承了优良基因,不管世事如何演变,其于国家现代美术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始终不可湮没、永铭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