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7-17 10:30 阅读量:26
导读 :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周刚,是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水彩画领军人物之一。
周刚是陕北人,13岁离开故乡南下。十年前,他的内心生出一缕关于故乡的情愫,此后一直在他心底涌动。于是从2015年起,每年的大年初三,周刚都会
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周刚,是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水彩画领军人物之一。
周刚是陕北人,13岁离开故乡南下。十年前,他的内心生出一缕关于故乡的情愫,此后一直在他心底涌动。于是从2015年起,每年的大年初三,周刚都会约上数十位艺术家朋友到陕北写生,《黄河汉子》《大河船工》《大年初三》……周刚的许多作品都源于他的故乡——陕西榆林。
有一年,周刚一行在榆林的米脂写生,画画的地方要爬一个大坡,结果那天下了大雪,“有一个老人是我们画过的模特儿,他怕我们不好走路,早早地起来把那个坡上的雪扫干净,又下了雪,再扫干净,再下再扫,一直从六点多扫到将近十点我们才赶到,扫雪之情何其深重,我感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明明天气还冷,周刚却觉得热土难离。
诚挚邀约:艺术所能 乡村所需
因为每年都是春节去写生,艺术家们看到的总是白雪覆盖在黄土之上,大地一片苍茫的景象。“后来吴堡县岔上镇的郭永兵镇长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在丰收节的时候去看看不一样的陕北。”周刚说,去年九月,他和五六十位优秀的艺术家应邀前去参加在米脂举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在黄河水浇灌的塬上,枣树、梨树组成了“绿肥红瘦”的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这样美丽壮阔的景色和勤劳淳朴的大河儿女深深地打动了这一行人。
艺术家们让色彩在纸面上流淌、交织,像诗歌在麦地里牧羊,画面中很快就铺满了通红与金黄,那是苹果的红,是谷子的黄,是大地最真实的色彩,也是农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山西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栗强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年,他说:“不管是春节热烈的秧歌还是丰收节的锣鼓喧天,都让人深切感受到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都是我一次又一次跟随周刚老师前来的理由。”
郭永兵告诉他们,这里的土地虽然贫瘠,但却能长出最清甜的红枣和青梨,然而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这些丰富的物产难为大众所知。也是从那时候,沉甸甸的乡愁变成了责任,周刚决定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什么。
为此,周刚和中国水彩艺术家联合国际艺术家决定举办“大河汤汤·黄河水彩画双年展”,他们亲笔写下:
城市的霓虹太过绚烂,不小心就会变成迷途的候鸟,只有在故乡明亮的夜里,才能逐渐厘清自己人生的方向。我知道艺术最终是还乡之旅,我知道我的艺术创作源于这片黄土,源于这片黄土上的人民,我将艺术还归人民,作品中有我重如磐石的乡愁。
“艺术所能,乡村所需”,我们想为大众呈现一场关于黄河水彩艺术的美学盛宴,让世界知晓中国黄河、陕西榆林、人文吴堡,也希望吴堡能够借此找到自己的“发展密码”,给这片土地注入新力量,焕发新面貌。
聚焦“本土现实主义”:“们吴堡”,欢迎您
站在吴堡的高处俯瞰,黄河宛若一条巨龙盘踞于群山之间,在这里蜿蜒出一个弧度,这里是黄河入陕第一湾,而这座被黄河搂在怀中的古城,至今仍保留着黄土夯筑的寨墙、飘着麦香的窑院、渡口沉默的拴船石,说书人的三弦弹唱着千年黄河谣,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抵御外敌入侵,黄河纤夫渐渐湮没在时光洪流……这里有太多的素材值得画了,这样的风景让人刻骨铭心。
周刚曾在这里完成了《大河船工》,这是一位78岁的黄河纤夫的故事,他20岁起开始当黄河纤夫,一直到有了机动船,“我握着他的双手,他的手是那样的无力、绵软,微微颤抖,虎口因为常年拉纤已经深陷进去,我要把他画下来,我要将他像黄河一样壮阔的双手画下来,我担心除了他没有人认真阅读过这双手。”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冲刷着地域文化的礁石,然而我们却好像被困在虚拟的信息茧房的孤岛之上,因此我们越来越渴望一种“深度的真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刚等艺术家倡导的“本土现实主义”,不是技法,而是心法。艺术所达,灵魂所居,当我们以平视的眼光用心凝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这些平凡事物中藏着的生命史诗,远比宏大的叙事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此次双年展正是一场对文明的打捞与重构。
主办方选择在“黄河”主题下,以水彩为锚,去聚焦“本土现实主义”,真正将艺术还归人民,把大画家请到家门口来听中国故事、看中国风物、画中国人物,期待“艺术所能,乡村所需”,艺术家们能够以发挥所长,以艺术带动乡村振兴。
主办方鼓励参与者在绘画题材、语言探索、诗性特征及意象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索,将吴堡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这不仅可以推动我国水彩艺术的发展,也是在为世界保存一份中国的“水土基因”。
朋友们,只管带上你的笔来吧!这里已经有了黄土地取色,黄河水调色,创作对象就在你的眼前,画纸就是这片土地。
“们(方言,读作méi,意为我们)吴堡,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