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北京胡同”主题艺术创作:​探寻历史文脉 触摸城市肌理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1-20 10:30 阅读量:88

导读 :
胡同,作为北京城特色的街巷名称,以纵横交错的样貌布局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如今的北京已发展成为充满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胡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是古城脉络的轻吟,还是岁月留痕的浅唱,它们蜿蜒穿梭于繁华都市中,青砖灰瓦记录了古都的沧桑巨变

正文 :

胡同,作为北京城特色的街巷名称,以纵横交错的样貌布局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如今的北京已发展成为充满历史底蕴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胡同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是古城脉络的轻吟,还是岁月留痕的浅唱,它们蜿蜒穿梭于繁华都市中,青砖灰瓦记录了古都的沧桑巨变,也镌刻着老北京城记忆中的烟火人间。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借此契机,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以“北京胡同”为主题携手开启了融写生、创作和展览于一体的大型艺术项目。双方历时5个月,进行了大量筹备与采风活动:邀请北京历史文化专家学者赴中央美术学院为近百位师生举办“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专题讲座;在国家大剧院的组织协调下,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中国画学院、油画系、雕塑系、版画系等150余名师生前往钟楼、鼓楼、白塔寺、大栅栏、国子监、南锣鼓巷、东交民巷等地进行采风、写生。

近日,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古城之忆——北京的胡同主题艺术作品展”和“北京印象——中央美术学院胡同写生创作展”在国家大剧院同时开幕。作为“北京胡同”主题写生创作项目的落地成果,这两项展览共展出了130余位艺术家与80名央美学子的300余件作品,展现了胡同的多样风貌与深厚底蕴。

为提升展览的学术性,主办方还从国内各机构与艺术家家属手中借展了多幅中国近现代知名画家的经典佳作,如颜文樑、刘海粟、董希文、吴作人、古元、周令钊、戴泽、靳之林等人的作品。此外,雕塑、装置、新媒体艺术也在展览中齐亮相,丰富了展览的视觉面貌和观众的审美体验。

在展陈设计上,主办方巧妙地融入了北京胡同院落的建筑元素,如门脸、院墙等作为主视觉形象,并采用暮鼓晨钟、叫卖吆喝以及鸽哨等代表着老北京风情的声音作为展厅背景音,让观众在浓厚的北京味儿中体验一场别具特色的视觉盛宴。

展览不仅是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今天时代精神的回应,更为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展览展出的300余件作品可以从艺术家笔下的北京城市面貌变迁与情怀,近现代中国艺术语言的发展演变,当代青年艺术家以多样创作手法深入生活、延续写生传统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欣赏。这些作品不仅通过丰富的图像面貌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社会与生活的对话,也让观众从艺术家们丰富多样的创作表达方式中清晰感受蕴含其中的艺术语言变迁。

艺术家是时代的记录者,艺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艺术家都以胡同为母题,或写生,或创作,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既有生活在胡同中的老一辈艺术家对日常生活充满温情的刻画,如吴作人、萧淑芳、董希文、周令钊等人以轻松的笔触和日常化的视角,勾勒出带有情调与诗意的生活场景,也有李宗津、艾中信、戴泽、古元、张钦若等人对老北京城市面貌和平民市井生活充满艺术性的描摹,还有一大批艺术家,如徐岩、况晗、孙景波、戴士和、丁一林、毛以岗、王良武、杨沛等人对胡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有深深的紧迫感,于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其进行深情而细腻地写真与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老艺术家在了解该艺术项目后,也欣然决定参与其中。对于张文新、靳尚谊、文国璋、张祖英、傅以新等画家而言,北京是他们生于兹、长于兹之地,他们以炙热的笔触将自己对这座城市浓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这些新作成为本次展览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世纪初,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过程中,深刻展现出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本次展览的重磅展品——刘海粟于1922年写生创作的《北京前门》,即是将西方现代派油画语言与中国艺术精神相结合的经典佳作,展现了艺术家初到北京时的感受。李斛创作的一系列以北京城市风情为主的中国画作品,呈现出典型的中西融合技法。他将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关系与中国画的笔墨线条进行了有机融合,在章法布白之中保留了传统绘画的意味。

当然,本次展览涉及的艺术家众多,观众可以通过欣赏不同时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感受他们在西学东渐之路上的思考、探索以及面貌多元的艺术硕果。

写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也是艺术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次“北京胡同”主题艺术项目的筹备过程,就是一次大规模、有学术深度、有深入生活体察的社会学习活动。师生们深入胡同街巷,从酷暑到金秋,再到初冬,足迹遍布北京大大小小的景点与街巷,最后呈现出的艺术作品面貌也令人惊喜不已。他们中有人用传统绘画和雕塑语言进行创作,也有人采用装置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表达,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以现当代艺术语言对古老的历史街区和胡同院落进行新的诠释,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多样化的作品面貌展现出青年艺术家和在校学子们蓬勃的创作热情和活跃的创作思维,也让人真切感受到唯有深入生活、真切感受,方能创作出感动自己、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如今,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建筑风貌和规制格局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恢复,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探寻历史文脉,捕捉和触摸着北京的城市肌理,在一件件饱含真切情谊的艺术作品中,聆听时代深处的回响,感受北京城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作者为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