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严德晖:以笔为剑 雕刻成魂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9-02 10:30 阅读量:54

导读 :
 卷发少女(雕塑) 38×33×25厘米 1949年 严德晖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上半叶,一群怀揣艺术救国宏愿的中国学子远赴法国深造,他们之中,有的学成后荣耀归国,在国内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有的则选择留在

正文 :

 卷发少女(雕塑) 38×33×25厘米 1949年 严德晖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上半叶,一群怀揣艺术救国宏愿的中国学子远赴法国深造,他们之中,有的学成后荣耀归国,在国内艺术领域大放异彩;有的则选择留在法国,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心系故土,不遗余力地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群杰出的艺术家中,留法中国雕塑艺术家严德晖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与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员。

近日,“法自心源——严德晖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共展出40余件严德晖的作品。这些作品于2019年由严德晖之女严茉莉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本次展览分“源”“心”“法”3个篇章,分别呈现艺术家的传统题材作品、家人肖像以及留法后的创作。

严德晖,1908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幼展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对书法与雕塑艺术尤为热爱。为培育其天赋,父母在严德晖13岁时,特别安排他拜入温州知名黄杨木雕大师朱子常门下,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黄杨木是千年不朽的名贵木材,黄杨木雕的艺术价值极高,对技艺的要求也很高,然而,严德晖凭借不懈努力与天赋,深得恩师赞赏。这为他后期的雕塑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7年6月,严德晖从省立温州中学普通科(即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师从1925年旅法归国任教的雕塑家江小鹣教授。1929年,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聘请严德晖为特邀参展会员,他携雕塑作品《南极》《老人》参展,获得好评。

1931年,严德晖发表了一件名为《无牵无挂》的雕塑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裸体女性盘坐于蒲团之上。毫无疑问,此题材和形象极大冲击了传统审美观念与评判标准,却隐含着艺术家的观念与思考,透露出他探索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意图。

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严德晖于1934年受校长刘海粟之邀,留校担任木雕课程的教师。在《上海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毕业纪念册》中收录的作品《劳动之母》,深刻体现了严德晖对劳动者的颂扬与崇高敬意。雕塑中,一位历经沧桑、眉头微蹙却嘴角含笑的老妇形象跃然眼前,严德晖运用精湛的写实主义技法,细腻捕捉并刻画了老人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与微妙的情绪变化。

严德晖以笔为剑,雕刻成魂,不仅是在艺术创作中倾注心血,更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一尊尊生动的雕塑作品,作为鼓舞军民士气的无声号角。他深刻理解艺术的力量能够穿透心灵、激发民族觉醒。严德晖与张辰伯合作完成建于兰州的《孙中山像》,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更促进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严德晖与江小鹣携手为辛亥革命元老陈英士铸造的铜像曾经是西湖边一道亮丽的风景。严德晖及其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对传统王侯将相的塑造,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领袖人物,这不仅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更使其成为公共话语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严德晖的艺术之路并不止步于此。1938年,严德晖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成为雕塑家亨利·布沙尔的学生,后定居法国巴黎。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严德晖愈加注重作品中的个人感悟与个人体验。依凭天赋和勤奋,这一时期的他创作活跃,参加诸多知名沙龙展览,在艺术界崭露头角。1948年,严德晖在法国沙龙展上展出的作品《黛玉葬花》取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承续中国传统黄杨木雕题材。作品融合中西,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人物雕刻特色——放大头部、缩小手足、缩肩以显女子柔弱,又注重人物的生动和呈现衣纹“曹衣出水”的线条美。严德晖早年受黄杨木雕熏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在《黛玉葬花》中,他运用解剖学原理,展现雕塑的科学性与空间真实感,同时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语言,而非全然西化,成就了中西合璧之作。

传统艺术深厚的语言魅力与文化底蕴已深深根植于严德晖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为他艺术创造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他巧妙地跨越文化的界限,将中国古典雕塑的精髓与西方古典雕塑的技法相融合,不仅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互鉴,更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一套个人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风貌。

“严德晖的雕塑,有深厚扎实的西方写实技巧,具有理性、秩序的同时不失鲜活的体验感,流淌着东方的哲思和灵性,这得益于多年黄杨木雕创作的浸润。后期严德晖已然熟谙西方写实雕塑技巧,却逐渐扬弃造型细节的表达。独特的造型意识,使作品弥散出更多哲性乃至神性的气息。于此,中西古今之间的对话不再生硬。它们在艺术家心源的统摄下,愈发成熟、愈发自然、愈发圆融,精神性得以彰显。”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说。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