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9-01 10:30 阅读量:47
导读 :
崔勇波 空白的韵律 167×133cm
从2011年开始到2013-2016共六年三届奉行“学院派书法”教学与创作为主旨的“美术报陈振濂名家工作室”,是当时美术报名家工作室创办初始的开山之作。记得当时我联合何水法、吴山明两位
崔勇波 空白的韵律 167×133cm
从2011年开始到2013-2016共六年三届奉行“学院派书法”教学与创作为主旨的“美术报陈振濂名家工作室”,是当时美术报名家工作室创办初始的开山之作。记得当时我联合何水法、吴山明两位先生面向社会共同作公益之举。后来动员北京范扬先生加盟,成名家工作室的四大支柱。记得第二届还有张立辰先生的重量级加入,当时的阵容之大,可见一斑。
我对名家工作室的定位,是“基础+科研”。面向社会,招募学员来自各界各行,大都自学成才,基础肯定不扎实,于是需要优秀而稳定的学院式基本功训练。但既是名家工作室,只教点画撇捺颜柳欧赵,未免等同于村塾或社区教室。既为“名家”者,必定要有高端前沿的思想认知:有一流的表现技巧,还要有对未来未知的探索欲望和能力。于是设定两年学制,第一年作学院派技法教学强化训练,作体系化结构化过程中的补缺拾遗。引我们的《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法》《书法教育学》为现成内容。第二年则为学院派创作模式新教学。取《书法的未来——学院派书法作品集》《世纪大思辩——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大学书法创作教程》为基本读物,以“主题”“形式”“技巧”三阶段分治,努力学习掌握当时一般外界书法展览培训学习形态所学不到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三个轮回的实施,和反复校验反复修正,对每个学员而言可能只是短短两年,但却可以说是颠覆思维、头脑风暴、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两年。对比参加名家班培训之前,那真正是“觉今是而昨非”。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大多数学员都经历了三次转换:
过往——从大众式非专业的修身养性的业余爱好;
现状——到当下常见的参展获奖的竞技选手;
未来——再到探究未知的科研意识:强调“思想性(主题)”“独特性(技术)”“观赏性(形式)”;
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多目标的转换,原归属于大众爱好、修养的自学者显然无法想见;书法专业圈中如协会会员群体也没有这样阶段分明、目标清晰的学习引领。但在我们这个新创办的名家工作室,却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设定。记得我当时在每次开班“始业教育”中都讲过一段话:
——我不要求你做得完美无缺,你可以做得有缺憾;但我会检测你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你的技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你的作品却可以是最好的。
一个强大的师资团队支撑着三届六年的精英化书法教学,来自中国美院、浙江大学、西泠印社和各艺术机构的20多位博士教授专家老师们,从授基础临摹技法课开始,遍接经典;从篆隶楷行草五体书到书派之北碑南帖、晋韵唐法宋意,再到近现代与海外日本假名派少字数派前卫派、和欧洲的法国书法画、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美国行动画派等等,知识与认识全面铺开。至于书法理论,鼓励大家课余多读书法史、书法美学、近现代书法、书法技法形式论。而在最后半年尤其是毕业前三个月,书法创作论、书法形式塑造、书法技法表现,作品题材内容与主题提炼的“先行”;以班为单位的作品讨论会频繁召开有时甚至晚上进行。最可宝贵的是,历年以“学院派”主题性书法创作为毕业展览规定项目的往届同学,以拥有“学院派”书法创作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成为我们名家工作室的榜样与引领示范的中坚力量,细细排列,参与教学讨论或提供参考资料与创作作品者,有如下一些:
1985-1989中国美院第一届书法本科班同学群。
1993-1997中国美院第五届书法本科班同学群。
1997潘天寿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举办“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同学群。
1997中国美院“学院派主题性创作”书法研究生主干课程班同学群。
2004以学带术——全国第二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同学群。
以前已经有这么多敢吃螃蟹的先行者和优秀实践者示范树例在前,又有《书法的未来》《世纪大思辩》这样重磅的参考资料书和指定教材的支持,2011-2016六年间三届名家工作室的70多位同学,在学习与创作方面必然有着大量的现成范例与观念依靠还有方法比照。每次毕业创作的“双栖型”要求,即“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分为“书写性创作”类型,和“主题性创作”类型,共同构成了“学院派书法教学”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双线交互。每届的作品集《拓展书法》(一)(二)(三)都有厚厚的200页,足以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一切。
众志成城、群策群力,这次“十年论剑”展览,在义乌美术馆的隆重举办,希望能成为1989年开始横跨35年的当代书法“学院派”运动、和2011-2016年美术报名家工作室“书院式教学”书法人才养成、成果展现的一次大检阅。
感谢第一期崔勇波班长、金良吉班长;第二期梁能伟班长、张洁明班长;第三期章建东班长、陈耘文班长,驻班学务指导陈显丰,与筹备组分布在北京、在杭州、在上海、在义乌的同学义无反顾不计报酬的辛勤付出。尤其是崔勇波班长身处北京,克服京杭往返奔波的烦难劳顿,从策划立意,组织筹备展览、联络同道、制订方案文本、与教师团队无縫对接,可以说起到了运转核心的主干作用。
发展创新,正未有穷期!
(标题为编者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