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8-27 10:30 阅读量:92
导读 :
叶武林 史跃军 《啸傲林泉》 370cm×2200cm 天然大理石镶嵌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入选作品
《啸傲林泉》是为常德市鼎城区委、区政府以沅江南岸防洪大堤为载体投资建设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中
叶武林 史跃军 《啸傲林泉》 370cm×2200cm 天然大理石镶嵌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入选作品
《啸傲林泉》是为常德市鼎城区委、区政府以沅江南岸防洪大堤为载体投资建设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画墙”所作。这是我与叶武林先生再次合作的大型镶嵌壁画,作品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
这件作品长22米、宽3.7米,重量近8吨,2021年已装置在沅江岸边4公里长的壁画长廊中。作品采用西方古老的大理石拼接镶嵌工艺,通过石材的天然纹理呈现中国画大写意的精神,表现千百年中国文人向往的魏晋风度,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创新尝试。
《啸傲林泉》画稿是叶先生根据 “竹林七贤”的相关资料来架构人物和故事内容,以嵇康所作古曲《风入松》入境进行创作。作品2017年开始创作初稿,2019年完成,以大写意中国画的形式呈现。之后便是我和叶先生共同完成的另外一个关键环节——以什么样的材料及表现形式来转换形成一幅更有质感的壁画。
画稿主要反映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属于古典题材,内容厚重。历经多年形成的天然大理石恰恰具备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画面中有力道刚劲的笔触,也有柔美纤长的线条,皴、擦、点、泼手法多样,墨色浓淡交替,加之水墨画中水量大小带来的自然晕染,使得画面层次十分丰富。天然大理石纹理优美,本就具备微妙的色彩渐变效果,而且还具有耐潮湿、抗收缩、不易变形、不反光等特性。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使用天然大理石作为主材。壁画主基调虽定为黑白灰,但为了体现画面的层次,在灰色调的冷暖和镶嵌手法上做了区分。画面主体人物采用暖灰色调小颗粒大理石进行精细镶嵌,排列相对有序。背景部分的山、石、松、竹则用了冷色调的大理石,更加自由、灵动的拼镶,背景部分的天空则用现代化技术水刀工艺进行流线分割。整幅作品将意大利传统的镶嵌手法与当代的自由拼镶手法相结合,是中西文化与古今技术的碰撞与融合。最后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古朴、沉稳的气息,我们还对石材表面进行了仿古处理,增加了空间的视觉层次感。
在画面意境设计上,将坚硬的石头和挺拔的松树代替摇曳的竹林,将人物置身于动荡的历史背景中。而卷首一角展开的大鹏巨羽,用浪漫的色彩丰富了画面语境,让人产生联想,在归隐山水的同时不忘凌云之志,从而让环境烘托人物的形象,形成“伯牙鼓琴、志在高远”的意境。
在人物造型上,宽衣博带、袒露胸怀,以性真情逸的状态代替了风度翩翩的高人雅士形象。向秀遥望展翅大鹏,嵇康端坐抚琴,阮咸、山涛、阮籍仰天长啸,刘伶则酩酊大醉,王戎独自坐船逍遥,这种不拘小节的状态表达了文人宠辱不惊的旷达心境,本真的人物造型折射出魏晋名士的生活情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因性格不同、境遇不同、志趣不同,导致命运不同,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在时代洪流中追求真理、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和生命轨迹。
《啸傲林泉》不重在表现“竹林七贤”聚与不聚,重在如何深层次展示魏晋名士的精神风貌。他们虽都崇尚老庄思想,多才多艺,但面临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时,各自的价值取向却不尽相同。而《啸傲林泉》不停留在魏晋名士追求心灵自由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他们淡泊名利的鸿鹄之志,让知识分子的人格与精神得到升华。
在创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要数人物刻画。由于天然石材的纹理和颜色“可遇不可求”,很难找到特别完美的中间过渡色,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浓淡枯湿要想表现出来尤为不易。我们对原写意人物画进行了素描化处理,加强了结构和明暗关系,甚至对某些地方进行了刻意强调,对每一个人物的头、手、脚的外轮廓和内部结构走势都做了细致的分解。为了方便制作,有些局部甚至将颗粒的形状也勾勒出来,大大提升了制作的准确性。最终在效果上既不失水墨人物的个性,又体现了镶嵌工艺的特点。第二大难点是填缝。我们借鉴了古代的干粉扫填法,即将填缝料干粉调好颜色后直接用毛刷扫入缝隙,然后洒水让干粉自然渗水沉入缝隙底部,最终既固定了颗粒又接近了填缝前的效果。
总之,《啸傲林泉》的创作属于慢工细活,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定力和功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著名作家郑集思这样评价《啸傲林泉》:“这个题材作品不少,但这种气韵的我第一次见。魏晋精神的丰沛用饱满的构图表现,松竹石既是肌理又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