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8-26 10:30 阅读量:45
导读 :
花鸟画四条屏(国画) 明 陈洪绶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步入上海程十发美术馆3号展厅,观众犹如置身花海鸟鸣之中,尽享游园赏景之乐;又似悠游林下,体验群儒雅集之风;更可挥毫泼墨,品味笔情墨趣之无穷妙味。近日,由上海中国
花鸟画四条屏(国画) 明 陈洪绶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步入上海程十发美术馆3号展厅,观众犹如置身花海鸟鸣之中,尽享游园赏景之乐;又似悠游林下,体验群儒雅集之风;更可挥毫泼墨,品味笔情墨趣之无穷妙味。近日,由上海中国画院策划的“红情绿意知多少——明清花鸟画中的笔情墨趣”展览正于此间缓缓铺陈。
展览汇集了沈周、陈淳、唐寅、陈洪绶、石涛、金农、李鱓、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明清时期画家的49件花鸟画精品,聚焦于明清时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力图探索画家们在师法先贤、求变出新的过程中,如何于花鸟画上寄以性灵,抒以性情,托以高志。
展览以北宋著名诗人文同《约春》中的诗句“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为灵感,以春色绚烂、花树无尽象征明清花鸟画艺术深远绵长的传统。展品涉及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等多个艺术流派。形制上包括卷、册、轴;技法上,水墨写意、没骨、工笔设色等多种形式并存;题材上从宋元以来不断入画的梅兰竹菊,到牡丹、茄子、茉莉、孔雀、鱼虾等。观者可借此感受明清时期花鸟画艺术样式的纷繁蜕变,领略从清新隽永的文人意趣到抒写胸中情愫的水墨淋漓再到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的转变,体会古贤的人文精神。
在明代,沈周、唐寅等画家以山水笔法入花鸟,开创了写意花鸟的新天地,他们笔下的花鸟画作清新隽永,尽显文人意趣。唐寅擅长写意花鸟,活泼洒脱、生趣盎然而又富于真实感。其为数不多的花鸟画更是抒写性灵和追求笔墨形式的典范,具有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此次展出的《雨竹小鸟》为唐寅赠友人严竹沙的一幅作品,画上自题:“竹中小雨细如麻,静听围炉弄火丫。春社乍过蚕趱叶,夜潮初落蟹爬沙。唐寅为竹沙严君写意。”用“蚕趱叶”“蟹爬沙”重叠比喻来描述细如麻的小雨发出的声音,真是妙极!作品中浓墨画就的竹叶皆下垂,表现了竹叶雨中的状态。两只小鸟,一只立于断枝之上,另一只倒挂于下部纤枝,活泼生动。画法疏密相间,逸气满纸,极有情趣。诗配画、画补诗,相得益彰。
陆治是吴门画派大家的门徒,曾师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等大师学习诗文、书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展厅的一角,陆治的《四季花卉图卷》别具吴门画派的清雅趣味。其花鸟画勾勒精细,敷色清丽。陆治在绘画上致力于发挥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拘泥于传统,可视作吴门画派在绘画传统中探寻转变的代表人物。此外,本次展览还结合植物学的视角对其所画花木进行对照解读,使观者能进一步感受那份超脱于物象之外的意境,并体会古人咏物叹物之情。
在明代,除吴门画派、青藤白阳(指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徐渭和陈淳)之外,陈洪绶是明代中后期颇具创新精神的画家。他的花鸟画作品在构图和造型上都打破了传统样式的束缚,有古拙之趣,造型新颖、拙朴率真,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显现出的个性风貌。表现手法上,受宋代院体画风的影响,造型严谨,工笔双钩,设色艳丽。又受明末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用笔洒脱灵动,兼工带写,水墨交融。此次展出的《花鸟画四条屏》是其抒发性灵的代表作,展示了他在花卉画方面的精湛技艺。画中白玉兰与牡丹的花瓣赋色均借鉴了宋院体画的“三矾九染”技法,红牡丹尤为娇艳。花木枝干挺拔遒劲,枝节斑驳也是其特色。亭亭玉立的荷花配有技法浓重的点苔山石,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色。在画红叶小鸟时,红叶赋色、结构以及小鸟姿态均与蓝瑛作品相似,画中山石画法圆浑,呈现出高古的格调。梅花湖石的构图体现了陈洪绶的独特风格,他擅长画湖石,笔墨夸张奇古,适合表现湖石的特征。
清代画坛,八大山人、石涛等画家阔笔激昂,锐意创新,开拓了写意花鸟全新的精神境界;恽南田则以写生没骨花卉高扬文人画中超脱世俗的“逸气”;随后,扬州画派(也称“扬州八怪”)与海上画派异军突起,前者以金石大写意花鸟引领风骚,雅俗共赏,引领时代审美新风尚;后者如虚谷、任薰、蒲华、任颐、吴昌硕等大家,各展所长,或融入金石之韵,或追求清逸冷峻,或崇尚清新雅致,共同绘制了花鸟画雅俗交融的新篇章。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展览将“扬州八怪”中金农、郑燮、李鱓、华喦、罗聘等名家的杰作与石涛、朱耷之作并置,不仅精妙地揭示了他们之间的艺术传承与变革脉络,更深刻展现了“扬州八怪”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艺术探索与生命感悟,推动花鸟画艺术不断演进,绽放出新的生命力。此番展示,无疑是对清代花鸟画辉煌成就的一次深刻致敬与精彩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