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8-22 10:30 阅读量:110
导读 :
刘骁纯先生 33x33cm水墨
2022年下半年,我时常在家不能出门。因而,有了大量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于是,我便利用这些时间开始写书,撰写了一系列与我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的人物。无独有偶,就在我陆续以散文形式书写各色人物的同时,画
刘骁纯先生 33x33cm水墨
2022年下半年,我时常在家不能出门。因而,有了大量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于是,我便利用这些时间开始写书,撰写了一系列与我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的人物。无独有偶,就在我陆续以散文形式书写各色人物的同时,画家袁文彬也在用水墨材料刻画一些批评家的肖像,他笔下涉及到的不少人物,都与我的写作对象不谋而合。因此,我向袁文彬提出,想借用他画的几张肖像,作为我这本书的配图。不想,袁文彬满口应允,不仅将已经画好的肖像全部提供给了我,而且还答应为我书中写到的其他人一一配画。这让我喜出望外,得到了更多写作的动力。我想,有袁文彬加盟到我这本书中,以他的妙手丹青来丰富我的拙文陋笔,一定能够为我的这本书增色不少。
袁文彬是油画家出身,出名很早。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88届年龄最小的毕业生,袁文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在中国当代艺坛崭露头角,以他的才情和才华受到了批评界的普遍关注。那时候的袁文彬,就开始关注流行文化,笔端直指社会的焦点与时代的脉搏,既带有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又透着艺术家特有的敏感。
我知道袁文彬,就是在那个时候。记得是1995年,袁文彬曾荣获“鲁艺杯”美术教师大奖赛金奖,其获奖作品涉及到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麦当劳”。我是在《江苏画刊》杂志上最早看到他创作的这批“麦当劳”系列油画,其新颖的流行文化主题,幽默诙谐的艺术观念,绚丽多彩的灿烂颜色,以及率性自由的表现手法等,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那时候,我正和徐一晖等人一起谋划“艳俗艺术”,同样关注流行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因此,看到有人和我们殊途同归,自然是欣喜若狂。也因此,我很早便记住了袁文彬,并一度把他视为艺术追求上的同道。
然而,命运总是有些阴差阳错,在当代艺坛看似日趋上升的我,后来竟然放弃艺术创作,转到了艺术批评。说起来,也是我多思的性格使然。不过,袁文彬要比我沉稳和执着得多,他不仅一如继往地从事绘画创作,而且始终关注社会的变化与流行文化的趋势,画出了许许多多与时代共振的精品力作。
我转入艺术批评后,一直都在关注袁文彬,关注他的艺术创作,也关注他的人生轨迹。我知道袁文彬大学毕业后便留校任教,于1994年至199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班进修,之后又于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调到天津美术学院。总之,他的艺术人生是节节攀升、蒸蒸日上。而他的艺术创作,更是突飞猛进,与时偕行的同时,在艺术观念上不断完善,在表现技法上不断精进。
袁文彬调入天津美院不久,便在北京租了工作室。因为他当时租居的艺术区——东营,集聚了不少与我要好的湘籍艺术家,我时常会到那里作客。故而,与袁文彬也彼此相熟,成为了朋友。正是通过与袁文彬的交往,我对他的绘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袁文彬的绘画基础,源于少年时打下的童子功。很小的时候,袁文彬就开始学画,并受家庭环境影响,同时研习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他后来虽然从事油画创作,但人文的底蕴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这是袁文彬的油画趋向于写意,而非强调写实的原因。他早年创作的成名作“麦当劳”系列,尽管是取材于都市生活的真实现场,但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尤其是注重绘画的笔意与造型的神韵,使他在观照现实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在言外”的形而上意味。显然,这得益于袁文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袁文彬内在的深度,使在他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能够疏远于现实,从而留出一段艺术的空间距离,于其中恣意生长,率性表达。
2016年,北京成立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袁文彬作为造诣颇深的写意油画家,受邀加盟其中,成了写意油画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与骨干力量。这之后,他常随写意油画研究院的同仁们一起外出写生,下南疆,上北国,穿林海,过草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踪贯穿五湖四海。
正是通过对不同地域风貌的现场写生,袁文彬的绘画语言得到进一步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把这种娴熟的绘画语言转换为艺术创作,以现代人的交流平台——微信为题材,一方面捕捉各类社会新闻,另一方描绘身边的不同朋友。但无论是表现宏观的社会面,还是刻画微观的朋友圈,在袁文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既客观真实,又出神入化。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文彬执着于写意油画的探索,已经打通了东西方绘画的语言屏障。而这种感觉的通透与表现的张力,则是源于他不断地写生对传统的消化,抑或是得益于知行合一地反复实践。
袁文彬的水墨肖像画,脱胎于他的人物油画。虽然袁文彬创作的这些水墨肖像画,相比他的人物油画要更显随意,但恰恰是这种随意性,将其从作品的观念意识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因此,相比油画而言,袁文彬的水墨画更加率真,无论是笔意还是墨色,都从心所欲、直情径行。同时,由于水墨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袁文彬借水墨的勾勒与渲染来塑形,其表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体味传统的过程。因而,他将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和笔墨的趣味,赋予笔下的各色人物,使其别开生面,往往除了肉身的存在以外,又多了一种饱满的人文气质。而这正是我写作此书,将不同领域的翘楚囊括起来,希望挖掘出的精神面貌与人格特征。所以,我和袁文彬一拍即合,两相呼应,便达成了此次合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同道相成”吧。
我曾经在一首题为《孤岛》的诗中写道:“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连起来便成了世界”。将同样孤独的岛屿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片思想的新大陆,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大概也是袁文彬画这些水墨肖像的初衷。
(文∕杨卫,2023.3.1于北京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