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书法的“新文科”之路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8-18 00:30 阅读量:29

导读 :
对于“新文科”建设的倡导与实践已经有些年。但是,在书法学科领域,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或是探索性实践,似乎并没有达到起初所预想和期望的积极程度与良好效果。或许,这是基于书法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对于相关问题进行“理性”观照,以使书法学科的“新文科

正文 :

对于“新文科”建设的倡导与实践已经有些年。但是,在书法学科领域,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或是探索性实践,似乎并没有达到起初所预想和期望的积极程度与良好效果。或许,这是基于书法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对于相关问题进行“理性”观照,以使书法学科的“新文科”建设,可以在适宜、合理的路径上更有成效地进行。

实际上,“新文科”当初被提出时,即是旨在改善传统文科中与时代的某些不适应性,期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灵活的知识空间。“新文科”基于传统人文社会知识体系而展开,对其进行拓展与深化。“新文科”尤是注重文理交叉,推行跨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更为趋向于文科的实践化。这使得“新文科”之“新”具有鲜明的自身特性。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些方面亦正是当前书法发展所需要的。

其一,新的人文观念。“新文科”力求对于“人”的关注的回归,在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把握与塑造中,不断完善“人”的发展。当前书法发展对于“人”的关注是不够充分的。这从当前书法创作中人文支撑的缺乏就可窥得一斑。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不仅仅是研究界域上,更在于其对于生命意义的观照,并通过道德与美引导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省思,拓展现实生活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追寻人类的共通之处,给人内在精神以力量。在“新文科”语境下,书法人文支撑的回归,必然需要遵循“新文科”以“人”为中心的内在理路与基本精神。而书法本身已兼具艺术与文化属性。当今时代的书法实践,在追求其艺术性,以美育人的同时,亦应彰显其文化性,以文化人,重拾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以回归书法“人文”的意义。

其二,新的学科观念。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方式。并将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学科体系是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书法自身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天然的不适应性或言差异性,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困境。“新文科”倡导学科重组,组建交叉学科,更是在于文科发展中引入自然科学、新技术科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享。而当前的书法学科自身建设仍是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文科之外的科际整合确是需要理性的态度。不断推进同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字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与共享,可能更有益于当前书法学科体系的完善,及其层次的建构乃至学科新领域的拓展。

其三,新的学术观念。内容与方法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面。“新文科”致力于开辟新的学术研究进路,特别是对新的理论视角的开发。总体而观,当前书法的学术研究是不平衡的。书法史学可谓独领风骚,而其他理论性研究则明显欠缺。当然,这与现代学术制度的主导作用不无关系,亦不能排除清代以来重考据、轻义理之风的深刻影响。尤其基于前者的注重研究的精确化、数据化、工具理性的科学化方法,更使书法史学成为了陈述史实的考据史。“新文科”所倡导的重拾人文关怀的学术进路,则可为书法史学与理论相关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注入新的生机。如此,书法史研究将呈现出的不但是一部艺术史,而且亦是一部思想史,一部文化史。书法研究将成为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无论是在史学领域,或是在理论相关领域。

其四,新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文科”对于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有效融入,更为“新文科”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与学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较少。即使既定化的现代教育亦是如此。“灌输”是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大大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不同学科门类之间、同一学科门类内部的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亦趋于多样化。这些都为培养新复合型书法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新文科”对于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尤其强调,以及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导的转向,将推动以美育来展开,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自主能力的教学平台的形成。如此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成为书法艺术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新文科”建设是与时俱进的。书法与之相关的议题亦有常论常新的特征。书法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中的新变化,既不断地充实着人文学科的构成体系,亦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艺术学科的发展格局。目前来看,全面融入“新文科”建设仍然需要理性地去考量,而书法的“新文科”建设确是必由之路。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