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有星辰大海,亦有人间烟火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08-10 10:30 阅读量:106

导读 :
中国画展区现场 从航天科技、深海载人潜水器以及智能机器人赋予的日常生活,到“村超”、露营等新时代民生形象、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全景式的描绘,丰富多样的题材,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

正文 :

中国画展区现场

从航天科技、深海载人潜水器以及智能机器人赋予的日常生活,到“村超”、露营等新时代民生形象、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振兴等全方位、全景式的描绘,丰富多样的题材,反映出广大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艺术,艺术反映时代。此次全国美展展出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百花齐放,囊括了大小题材,大国重器、城乡建设、绿美乡村等都纳入宏阔的艺术视野。

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都致力于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展现“星辰大海”的美丽

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人民性”,这是几大展区展出的作品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从“国之大者”的攻关创造,到城乡发展的新颜新貌;从党的百年征程和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到代表人物、文化艺术先贤和科学家群体的表现,从作品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二:如国画作品《海渊之光·奋斗者号》《中国速度·动感号》《新村雪霁》等,油画作品《核盾·忠魂》《功勋号盾构》《飞天——中国航天人》《新能源生活——充电站》《及时雨——中国乡村医疗》等,雕塑作品《太空教师——王亚平》《问鼎星辰》《百年巨匠》等,实验艺术作品《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未知的起源:机器胚胎》《90分钟的宇宙观》《人工智能外骨骼机器人装甲》,壁画作品《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湾区晨曲》,综合材料作品《湾区之声》《丝路明灯》,陶瓷艺术作品《大国筋骨——城市天际线》等,无论是穿山跨海疾驰而过的高铁,还是翱翔于无垠银河的火箭飞船空间站,都刻画了近年来中国在大国重器方面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敬畏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精神;无论是火热的强军建设景象,还是孜孜以求的科研场景,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奋发踔厉、勇往直前的精神……作品都从宏观视野入手,着力表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出社会发展的恢宏气象,时代的脉动扑面而来。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这些题材的表现中,很多作者也选择了更为现代化的表现方式,如在描绘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并不都是老科学家形象,而是代表着今天中国科学发展的中流砥柱的青年科学家的形象;如有的作品表现强军,虽然没有具体刻画人物形象,但从远景海面上的一顶顶降落伞,体现出这群“最可爱的人”的训练有素、英勇果敢等等,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对题材阐释角度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开放性成为本次展览一大特点。

发现生活中的烟火气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作品的着眼点从远方的呼声转移至近处的生活烟火气,从主题创作来看,即使是表现如科技创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以及环境保护等这样宏大的主题,也不再是大而全的呈现,而是从细小感性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近距离地反映日常世俗生活,突出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艺术家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度化。

如很多作者们都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如不少作者抓住了近年来超级火的“村超”“村BA”“村晚”等题材,有的聚焦紧张激烈的比赛瞬间,有的将画面定格在紧紧咬住的比分,有的则是从加油呐喊的观众侧面表现场上的精彩对决,热烈的场景反映出村民们火热的生活,也体现出在乡村全面振兴共富路上,新农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丰收;如国画作品《周末落雁岛》《太阳岛上》《滴答》,油画作品《都市生活之理发店》《周末·友人来访》《嬿婉如春》《春之季》《闲暇时光》《意外来客》《星星落在平凡的日子》,雕塑作品《幸福的温度》等一系列作品中,或是一次周末的露营、滑雪,或是一次日常的理发、掏耳朵,或是去菜市场、旧书店淘淘宝,又或者是劳作一天后吃着饭与亲人视频,与三五好友在茶馆中喝着茶、唱着歌,这些小确幸,无不反映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然也有反应很现实的问题,如教室中堆积如山的书本,当代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关注,喜欢“打卡”等现场,凸显了当代中国美术家的现实敏锐性和现实责任感,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挖掘人们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隐含的精神变迁。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作品的题材中,看出各省市区作者的独特风格。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介绍到,因为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的作品充满鲜明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一是关注的题材比较新颖,特别注重捕捉时代气息;二是表现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展现出南方“开风气之先”的艺术氛围。记者现场观察到,两件同为《盛世欢歌》的中国画作品,广东和河北的作者分别结合本地域的风俗,用不通的创作手法,刻画出人们欢度节日,一片喜气洋洋的光景。

在此前的评审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作品取材于当地特色,展现当地文化,如内蒙古作者的作品中,虽还是蒙古族牧马、赛马的场景,但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角度;四川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天府三九大”(即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也是受到关注的特色题材;贵州的部分作者将表现主题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此外在以桥梁建设为标志的交通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下功夫;陕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文化,作者也在此次国展创作中彰显新时代陕西新的发展变化和建设成就。

照片即视感现象未减

曾有人做过一次调查,他们通过对七届全国美展、2276张入选及获奖油画作品进行数字视觉化分析,发现家园、暖冬、无题等是高频词汇。当然,这些题目本身也是对全国美展题材关于表达内容、主体及角度的最普遍的概括。在这个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多次入围全国美展的作者,他们入选的作品风格、选题甚至是构图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再回到本届全国美展的几大画种的入选作品中,不难发现有相同类型、相似图示、相仿风格乃至于相近色调的作品;甚至与前几届获奖作品相仿的“近似作品”也有再次出现的现象。如表现高铁,大抵不外乎这几种情况:或是穿越过隧道,或者是从站台的视角看到鳞次栉比的火车蓄势待发;如买东西,就几乎是集市;如演戏,基本上是前台演戏、后台化妆等等。

这些作品,呈现了美丽、温暖、幸福、祥和、温馨、和气、欢腾、欢歌筑梦以及向阳而生等向上的正能量。但有时候,总会觉得是带有一种距离感的审美观看,感觉到作者对于生活的体验不足,并没有真正成为画作对象来感受,如很多劳动的场景其实挺累,但画面中的人物也是笑着的,仿佛就是看到作者要拍照,下意识地微笑“比耶”。

当今是视觉化的时代,我们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的世界远比我们肉眼去亲眼观看到的世界要多得多,并且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使用镜头语言、图像语言,并转化到画面上,这种图像化、相片化的视觉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独特性。我们应回归裸眼的感觉经验,提高艺术家对造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不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作者深入生活不足、提炼选择不够,没有从容的时间从生活中去觉察,去深度的挖掘一些生活的价值点,或者典型的意义所在。

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寻常巷陌,无论是民族风情,还是都市风光,无论是奇花异草,还是传统的梅兰竹菊,全国美展就是一个大舞台,大题材小题材都有展现的空间。展览也是通过艺术家的画笔,看中国化的发展,看在时代发展中中国艺术家创作语言的发言,希望创作者能沉下心来,创作出更多展现时代的优秀作品。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