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课堂或将搬进美术馆和博物馆

来源:网络 编辑:郦亮 时间:2016-01-28 09:36 阅读量:528

导读 :
近些日子能把人“丑哭”的猴年吉祥物层出不穷,让人不由发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们也对此展开热议,他们认为,这其中有必然性。除去一些体制的问题,这一现象也折射出由于美学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正在丧失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在两会期间,有市

正文 :

近些日子能把人“丑哭”的猴年吉祥物层出不穷,让人不由发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上海市政协委员们也对此展开热议,他们认为,这其中有必然性。除去一些体制的问题,这一现象也折射出由于美学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正在丧失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在两会期间,有市政协委员透露,学校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将可能实现。而“十三五”规划还包括建设一所上海美术学院。

“丑猴”泛滥折射美术教育缺失

猴年新年将至,这几天各地推出各种猴年吉祥物出人意料的火了,不是因为它们美,而是因为它们丑。争议最大的是央视春晚的吉祥物“康康”,尽管有2D版和 3D版非同一作者所做的说辞,但是“康康”给人视觉感官上造成的不适确实无可争议。有人称为“丑哭”。猴年吉祥物千奇百怪,面目一个比一个令人不悦,这件 事也在政协委员之中引起热议。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室原主任陈妍音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猴年吉祥物集体出 “丑”,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有一种必然性。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其一就是吉祥物的需要方和提供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推出吉祥物这样的活 动,主办方肯定会委托美术院校这样的专业队伍来进行创作设计。可是现在市场化之后,作为提供方的小公司为了拉生意,会开出一个很低的价格,而为了还有钱 赚,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非专业人士来进行创作。当然,小公司也会顶一个大名头,名义上有一些著名艺术家来领衔创作,其实只是挂名,大部门都是交给其他人来 操作。这样出来的作品当然是无法保证质量的。

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吉祥物都是很多单位的“门面”,无论是需要 方还是提供方,谁都不想弄一些“丑物”出来被人骂,丢自己的脸。但是很不幸,这些“丑物”经过层层把关筛选,竟然纷纷横空出世。操作的人似乎已经失去了最 基本的审美能力,甚至是以丑为美。陈妍音认为,审美缺失,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再进一步探究,陈妍音对青年报记者说,她认为这正说明中国国民的美学教育是 有问题的。“人家英国幼儿园的小孩子,他们的美术课都是在博物馆里上的,一件件世界名作欣赏过来,老师提问学生答,学生提问老师答,生活之中也渗透着美学教育。而我们的孩子太忙,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其实美术教育太重要了,这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

课堂进美术馆“十三五”完全可能实现

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对青年报记者说,他也注意到了最近的这些吉祥物事件,“大众觉 得丑,说明大众的审美觉醒了,但是把关者的审美能力显然依然欠缺。他们从小就没有到博物馆和美术馆上过课。”中华艺术宫近年一直在推动中小学生进美术馆的 事情。李磊说,2015年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286万人次,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就占20%,已经有不少学校将美术课搬到了中华艺术宫。“这种现场教育 非常重要,学生只看教科书,和在美术馆中看到作品实物,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让课堂进美术馆,有关部门首先在中华艺术宫作了试点。李磊 这次也递交了提案,应该把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公民养成的课堂,建议让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和剧院至少各一次,将其列 入课程规划,使其制度化。“我特别想强调,课堂进美术馆博物馆,这不应该是一个特色教育,而应该是一个普通基础教育,具有一种强制性。”

近年中华艺术宫为文教结合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公共教育服务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5个层次。但是李磊说,文教结合,推 进美学教育,最会有一些瓶颈:其一,这不是一家美术馆想做能做成功的,需要职能部门统筹安排,需要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将学生进美术馆写进教学计划, 使之制度化。其二,上海学生那么多,一家美术馆难以承受,这需要上海市现有1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的全力支持。

对于加强文教结合,加强 孩子人文素养和美学教育的问题,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相关人士对青年报记者表示,课堂搬到博物馆、美术馆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完全有可能实 现。此外青年报记者还获悉,旨在培养尖端美术人才的上海美术学院在“十三五”期间也将开建,届时上海将形成美术普及和美术尖端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局面。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