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批评家刘骁纯:指名道姓是最彻底的批评

来源:网络 编辑:刘骁纯 刘正成 时间:2015-12-07 08:46 阅读量:631

导读 :
“我自己现在也无能为力。朋友太多,学生、老师这些很多,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的做法是拒绝。如果一定要接受的,就肯定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我接受的原因我要说清楚。我反思一下,要是像李小山那样指名道姓去批评别人,大概我还做不到。另外我想我大概也不是那

正文 :

“我自己现在也无能为力。朋友太多,学生、老师这些很多,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的做法是拒绝。如果一定要接受的,就肯定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我接受的原因我要说清楚。我反思一下,要是像李小山那样指名道姓去批评别人,大概我还做不到。另外我想我大概也不是那种性格。但是指名道姓是最好的、最彻底的批评,是应该提倡的。现在热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坐台批评’。当然,‘坐台批评’这个现象是有的,批评的软化这种现象也是有的。‘坐台批评’实际上也是在批评,就是说不能光是用出场费的问题来解决批评这个问题。我强调的是你怎么变制度,关键还是批评家的定力。你看20世纪初的批评,傅雷一下跳出来,为什么?他就是定力非常高。”

——批评家刘骁纯说“指名道姓是最彻底的批评”

【指名道姓得罪人,影响团结,还自断财路。近期网络上有一篇《刘正成:不会写楷书的,不能当主席!》,庶几称之为“最彻底的批评”。——续随子 点评】

不会写楷书,不能当主席。—刘正成

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主要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之一。

但近30年来,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书协的诸多领导甚至连主席们自己就不写楷书,这也是导致楷书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楷书缘何被冷落?

1、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2、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后人再难有作为。

3、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坐五至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参展的。

4、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当前书法界尤其是书协方面,都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

这是书法界心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才,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书法是一门需要技和道相统一才能成就高峰的艺术,没有日积月累地刻苦练习,成就一手好技法,再好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也难以体现。而楷书,正是强烈地需求技与道持久融合凝练的艺术。

时代呼唤楷书艺术再如大唐盛世那般登殿入堂,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思,普遍都变得更加沉静了。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