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20 10:31 阅读量:46
导读 :
盛夏的沈阳故宫,蝉鸣与历史在飞檐斗拱间流转。大政殿前,一位鬓发微霜的“红马甲”志愿者蹲下身,将八旗制度的渊源娓娓道来;十米开外,大学生志愿者手持导览图,为外国游客勾画参观路线……寒来暑往,暮鼓晨钟,这抹跃动在古建群中的“红马甲”,正以最鲜活
盛夏的沈阳故宫,蝉鸣与历史在飞檐斗拱间流转。大政殿前,一位鬓发微霜的“红马甲”志愿者蹲下身,将八旗制度的渊源娓娓道来;十米开外,大学生志愿者手持导览图,为外国游客勾画参观路线……寒来暑往,暮鼓晨钟,这抹跃动在古建群中的“红马甲”,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让文物说话”的深意。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守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2014年,当首批500名志愿者穿上“红马甲”时,没人预料到这支队伍会成长为拥有800人的“文化军团”。从稚气未脱的“小小讲解员”到银发如雪的退休人员,11载春秋,志愿者用亲切的笑容和真挚的热情帮助每一位游客,节假日更是主动放弃休息,延长服务时间。
“您好,我是沈阳故宫志愿者,有什么可以帮您?”志愿者们不仅耐心解答游客的各类疑问,更让历史之声在红墙内外回响,构筑起这座文化殿堂的温情服务网络。
“截至2025年6月,沈阳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共计完成7.97万人次、26.93万小时服务。团队的日常服务包括答疑指引、便民服务、全程讲解、信息采集、遗产监测、秩序维护等。”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苏阳介绍。
志愿者的热忱,并未止步于红墙之内。除院内日常服务外,他们还积极融入博物院的社会教育体系,成为文化的“播种者”。
“故宫门口的石狮子为什么像戴了顶卷发?”在沈阳故宫少儿博物学院的研学活动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触摸建筑纹样、嗅闻檀香墨锭、聆听编钟韵律,让历史从书本跃入现实。在“走近人民身边”的流动博物馆项目中,志愿者搭建起“移动故宫教室”,与专业讲解员一道走入社区、学校、军营、乡村,足迹更延伸至希望小学、福利院等特殊场所,将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璀璨送达社会各个角落。
2023年,沈阳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狮子联会沈阳圆梦服务队合作开展了“蓝丝带”圆梦行服务活动,在志愿者的悉心陪伴与协助下,百余名来自沈阳、北京乃至江苏的残障人士得以跨越障碍,走进向往已久的博物馆殿堂。视障游客小陈在志愿者引导下触摸索伦竿纹路时,哽咽着说:“原来历史真的有温度。”
“我们以‘践行志愿精神,传播故宫文化’为己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一名志愿者在志愿者旗帜下郑重地说。
11年倾心耕耘,硕果盈枝。2014年,志愿者团队初创即获辽宁省“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优秀项目奖;2019年和2020年,志愿者代表分获中国博物馆协会授予的“十佳志愿者之星”和“十佳优秀志愿者”殊荣;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2023年,斩获沈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近日,荣膺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这些都是对团队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
暮鼓声中,最后一批游客走出大门,志愿者小王习惯性地整理着便民药箱,她的衣服后背已被汗水浸湿。远处,崇政殿的琉璃瓦正将夕阳折射成万千金线,与志愿者的“红马甲”交相辉映,照亮了这座古老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