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笔墨间的医影药香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9 10:31 阅读量:93

导读 :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回望历史的长河,当医学主题与绘画艺术相遇,不仅留下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也为今人构建了有关中华医学的视觉记忆库。在那些穿越岁月的笔墨之间,仿佛还流淌着草木金石的药香,凝结着医者仁心济世的孜孜求索……

正文 :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回望历史的长河,当医学主题与绘画艺术相遇,不仅留下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也为今人构建了有关中华医学的视觉记忆库。在那些穿越岁月的笔墨之间,仿佛还流淌着草木金石的药香,凝结着医者仁心济世的孜孜求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以528.7厘米的绢本长卷,将北宋汴京的市井百态凝固成永恒。在这幅“百科全书式”作品中,北宋画家张择端也以精密的笔触,勾勒出宋代医疗体系的生动图景——从官医坐堂到民间游医,从香药贸易到草药自疗,一幅流动的“中医江湖”跃然纸上,折射出医者仁心与文明智慧的交融。

其中,“赵太丞家”药铺是画面上的医疗核心,门楣上“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的墨书,既标明其专治内科杂症的细分领域,又暗含宋代医家对“酒疾”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太医丞的官职背景,揭示其与宋代“太医局”“惠民局”等官方医疗机构的关联,而“贫不计利”的承诺,则将医德从个体修养升华为行业规范——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在《宋刑统》“诸医违方诈疗罪”的律令中亦有体现,形成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约束。与之呼应的是“刘家上色沉檀栋香铺”,以“丸散膏丹”的横匾标明其成药生意。画面中还有游方郎中背着药箱穿行于街巷的身影,成为固定医馆的有效补充。这种“走方医”模式在宋代极为普遍,他们以银针挑痧、草药敷贴等为技,服务于无法前往药铺的贫病者或急症患者。走方医又称铃医、草泽医,以手持虎撑(串铃)为标志,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北宋至明清时期活跃于城乡,方法普遍具有“验”“廉”“便”的特点。清代名医赵学敏认为走方医的经验也很宝贵,他在《串雅》中收录427个走方医验方,使其医术系统化。此外,画上的街边草药摊,则以紫苏、茯苓等常见药材,赋予民众自我调治的能力,也彰显了“治未病”的中医理念,让千年后的观者仍能嗅到那缕穿越时空的药香。

南宋画家李唐的《村医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写实手法展现了宋代基层医疗的真实图景。这幅纵68.8厘米、横58.7厘米的绢本立轴,描绘了走方郎中为村民施灸的场景:画面中央,一位老翁因病痛而痛苦挣扎,而村医则全神贯注地为其施灸治疗,还有药童和几位村民在一旁协助。此画创作于南宋初期,正值金兵南侵、民生凋敝之际,画家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画中村民衣襟上的补丁与粗糙的手部,直指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而通过描绘村医“灸艾救人”的细节,也隐喻作者对恢复社会秩序的渴望。这幅《村医图》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读,多数学者认为画中描绘了医者为患者背部灸艾的场景,但也有学者认为,画中描绘的其实是中医外科疮疡手术的现场。无论如何,当时艾灸疗法已非常普遍。据载,灸法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了。不论在《孟子》《宋史》等历史文献中,还是《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里,都有关于艾灸治病的记载。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绢画《眼药酸图》,描绘了南宋时期讽刺类杂剧《眼药酸》中的场景。画中,打着眼科郎中旗号的卖药者,身上挂满绘着眼睛的布袋,手持药罐向买药人推销。从构图看,画家采用对角线布局:卖药者从左上角倾斜而下,买药人则自右下角仰视而上,两者目光交汇于药罐,形成视觉张力。《眼药酸图》既是一幅宣传戏剧的广告画,也通过幽默的视觉语言,实现了对医药诚信的通俗化表达。宋代汴京“诸行百肆,连柜俱备”,医药行业作为关乎民生的特殊领域,既需要官方监管,又依赖民间智慧进行市场规范。

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虽非直接以医药为主题,却通过描绘走街串巷的货郎,展现了医药知识在民间的传播。画中货郎担上商品琳琅满目,既有针线簪环,也有药草膏丸。李嵩以传统的铁线描勾图,对担上的物品进行了精致入微的刻画,小药瓶、药包上甚至隐约可见“万金油”“八宝丹”等字样,这些细节暗示了货郎兼具医药商贩的身份。此画创作于南宋晚期,当时商品经济繁荣,货郎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这种对市井生活的忠实记录,使《货郎图》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史的重要图像资料。

清代画家林钟在《古代医学家画像》稿本中的《神农氏尝药辨性》,则以端庄凝重的构图,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医药鼻祖的壮丽画卷。画面中,神农氏赤足端坐于嶙峋岩石之上,神情坚毅而专注,手持药丸缓缓送入口中,似在感受那未知草药带来的奇妙反应。两侧题联“百草备尝寒热湿平通造化,千方?著虚实表里起沉疴”,将尝百草的艰辛与中医理论的精妙凝练于笔端。神农氏以身试药,以生命为代价进行实践探索,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哲学基础,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作为中华文明中对生命认知的具象化表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不断前行。

中国近代画家夏敬观的《庐阜杏林图》作于民国时期,现收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该作以“杏林春满”的典故为创作母题,将三国神医董奉的传奇人生凝练于尺幅之间,是医德典范的理想化书写。画中,庐山云雾缭绕,茅舍内,董奉盘膝而坐,弟子执拂侍立,四周杏树成林,郁郁葱葱。画家以“气清而质朴,骨苍而神腴”的笔法勾勒山石,用淡赭石渲染杏林,并在留白处题写长诗,其中有言:“存活千百人,持锄为栽杏。至今实累累,垂枝盈北岭。”诗画互文间,董奉“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轻者一株”的医德准则跃然纸上。杏林象征着董奉医术的高超与医德的崇高,也寓意中医药的生生不息与传承发展。画家通过对杏林的描绘,也巧妙传达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从董奉的杏林春暖,到村医的灸艾救人,从神农尝百草的开拓,到华佗采药的执着,历代画家以画笔为针,在绢帛宣纸上刺绣出中华医学的仁爱图谱,诠释着中华医学中躬身实践、敬佑生命、医德至上、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