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8 10:30 阅读量:87
导读 :
赖少其(1915-2000)是20世纪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版画、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诗词等与他的革命经历、艺术追求、人格精神相融合,实现跨媒介的艺术探索与实践,锤炼并形成“江山铁铸”般雄浑奇崛、古拙苍劲的独
赖少其(1915-2000)是20世纪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版画、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诗词等与他的革命经历、艺术追求、人格精神相融合,实现跨媒介的艺术探索与实践,锤炼并形成“江山铁铸”般雄浑奇崛、古拙苍劲的独特艺术风格。
吴昌硕曾言:“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赖少其理解并贯通多个艺术媒介,他跨媒介的艺术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深层次的形式语言、美学观念和精神表现力的融合创造。本文试从赖少其创作的形式内容几乎相同的中国画《丹霞之峰》和版画《黄山》等作品入手,分析其跨媒介艺术实践的表现和特征。
1981年,赖少其创作山水画《丹霞之峰》,上题:“董源用墨点写春山,米芾用墨点写烟雨,石涛善用墨点,却称它恶墨。我用墨点参以西法,写黄山神秀,未知可乎?”同年,他又创作了与中国画《丹霞之峰》尺寸基本相同、构图水平翻转的套色木刻版画《黄山》。对比之下,两幅画除了远山的表现略有不同,色调和形式结构几乎完全一致,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翻版刻印,这一现象在赖少其整个创作生涯中极为罕见。那么,赖少其为什么运用版画对已完成的中国画进行二次创作?赖少其此举或许是为了探索不同媒介的表现力,通过对比和融合中国画与版画对黄山图景的不同表现,强调跨媒介创作的独特魅力。
版画语言的转化
版画创作以刀代笔,强调黑白构成关系、造型力度和刀痕印迹。赖少其将版画中强烈的黑白对比、劲挺的刀刻木痕和概括的块面处理引入山水画,他常以浓墨、焦墨勾勒点染,汇聚成大面积坚实厚重的“黑块”(如《丹霞之峰》中的山峰与密林),与留白或淡墨形成的“虚白”(如天空、云霭和山间巨石)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铿锵有力,版画强烈的平面构成感和力量感跃然纸上。
赖少其长期从事木刻创作,行笔如运刀,因而他的中国画用笔肯定而刚健,线条具有刀刻般的力度和金石般的重量,呈现出苍茫浑厚的画面质感。他在《丹霞之峰》中对山石轮廓、松树枝干的勾勒,试图赋予其雕塑般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版画创作需要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赖少其长期的版画创作经验,使他具备很强的形式结构提炼能力,能够更自由地处理画面的构图和空间,他的山水画往往删繁就简,提炼物象的本质结构、对比关系和精神特征,形式简洁,气魄宏大。
书法篆刻的融入
赖少其在书法研究和创作方面有深厚造诣,善多种书体,他获益于碑版刻石和金农书法,独创“赖体漆书”,古拙凝重,富有金石韵味。赖少其深谙“书画同源”之理,他深受黄宾虹画学思想和金农书画的启发,着力将书法的用笔法则和线条质量运用到中国画中,其山水画线条充满书写性,笔下勾勒的山石、树木、屋宇的线条,银钩铁画,如锥画沙,凝重、浑厚,增强了画面的古拙意趣,丰富了画面的笔墨内涵。
赖少其艺术古拙朴茂,浑厚苍茫的造型特征和美学观念的形成,得益于他对古玺、汉印和刻石的研究。赖少其的篆刻取法秦汉,擅长以书入印,他将篆刻的“金石气”融入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版画创作中,通过焦笔渴墨勾勒皴擦出的笔墨痕迹,试图营造出犹如金石拓片的斑驳肌理、铜器石刻的古意盎然和民间铁画的苍劲凝重。赖少其常在山水画中钤“铁铸江山图画里”“古拙”“铁石”“书意”“刀笔”等印,他笔下绘就的形象,往往舍弃圆熟秀美,追求方正、朴拙,甚至带有几分“生涩”之趣,这种造型强化了画面的力量感和永恒感,与金石韵味相契合。
诗画互文显豪情
赖少其常在山水画中题自作诗。20世纪80年代,他在画中题《天都峰赋》:“若非大手笔,难画黟山图。云来天欲覆,日出地吐朱。墨酣夹风雨,一点为天都。图成神鬼泣,百岳竟狂呼。吁嗟乎!余生八万九千岁,始信高士巨眼识沉浮。”他还曾在画中题《凭吊》诗:“一声长啸,宝刀出鞘,一刀二刀,砍得崖裂峰转,瀑泻山摇。站在莲花峰上,遥瞰白云滚滚,苍茫处,犹闻战马咆哮……白发萧萧,战袍未锈,宝刀在腰。站在云霄上,脚下群山俯伏,耳听万松涛。”赖少其的题画诗是他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诗词营造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意象补充作品的视觉表现,有效延伸画作的时空感和意境,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苏轼赞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赖少其也强调诗文与绘画在美学原则、创作规律上的共通性,他企图通过诗、书、画、印交融的综合表达,营造出可观、可闻、可游的多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的作品场域,构建独特的视觉图像和精神空间,这一空间以画为主体,书法衔接,以诗为延伸,进而传递深远意境、审美理想和精神力量,实现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当然,这一理想的实现须建立在对不同艺术媒介共通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
赖少其常常通过诗词将革命经历升华为艺术意象,他笔下的黄山诗画中既有“万松涛”的山水画传统意境,又有“战马咆哮”的历史慨叹、革命的乐观精神和必胜信念。
中西融合的结晶
赖少其最初由西画和木刻开启艺术生涯,进而触类旁通,实现多门类艺术的深度交融。20世纪80年代,赖少其到世界各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耳濡目染大量西方现代艺术。1986年定居广州,实行丙寅变法,他大胆引入西画的强烈色彩、构图形式和抽象表现手法,探索水墨与色彩、线条与体块、写意与构成中西方多媒介艺术的融合,作品形成既传统又现代,既雄浑又斑斓的独特风貌。
赖少其用版画强化了画面的结构、力量和构成;以书法提升了线条的质量、书写性和笔墨骨力;用篆刻注入了古拙浑穆的金石韵味;以诗词拓展了画面时空感和意境……进而实现“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的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晚年赖少其在中西艺术之间不断寻找结合点,他坚持“传统生发”和“西为中用”,其山水画跳出了传统文人画的窠臼,在20世纪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创造出一种富有西方现代艺术视觉张力又不失传统精神内核的艺术高峰,他真正实现了“以我为主,化古为新,融西于中”的创造性转化,给当代书画创作留下深刻启示。
(作者为合肥市文化馆〈赖少其艺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