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苏轼在论及画竹时所提出的观点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8 10:30 阅读量:75

导读 :
明 杜堇 题竹图 191×104.5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艺术史中,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探究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苏轼在论及画竹时所提出的“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观点,为解析艺术创作的复杂进程提供了深邃且独到的视角。这

正文 :

明 杜堇 题竹图 191×104.5cm 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艺术史中,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探究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苏轼在论及画竹时所提出的“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观点,为解析艺术创作的复杂进程提供了深邃且独到的视角。这不仅是绘画创作历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高度概括,涵盖了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内心感悟的沉淀,直至艺术表达的完整过程。

“成竹在胸”作为艺术创作的起始点与根基,着重强调对所描绘的生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观察与研究。苏轼笔下之竹,绝非源于无端臆想,而是画家在日常生活中对竹子进行细致入微观察的成果。竹子形态丰富多样,从破土萌发的竹笋,到挺拔修长的竹竿,再到随风摇曳的竹叶,其每一个生长阶段,以及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呈现的姿态,皆需画家用心留意。画家不仅要捕捉竹子的外在形态,更要洞察其内在蕴含的神韵与气质。

从艺术史的宏观视角审视,诸多伟大艺术家均极为重视对生活的观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通过对人体结构和自然景物的精细观察,成功突破中世纪艺术的程式化桎梏,开创了写实主义绘画风格。达·芬奇不仅是杰出的画家,亦是科学家,他对人体解剖学、植物学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在其绘画作品中,使其笔下的人物和自然景物栩栩如生。同样,中国古代画家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他们通过游历山川,描绘自然山水,在观察过程中领悟自然之道,并将自然神韵融入画作之中。

这意味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积累与沉淀,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创作原始材料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积累,并非单纯的素材收集,更是情感的深度体验与思想的沉淀,是艺术家与生活深度对话的结晶。

“身与竹化”乃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与升华阶段,彰显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忘我”、无功利的自由创造。当画家步入“身与竹化”之境时,其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者,而是与竹子融为一体,忘却自我存在,亦超脱外界功利干扰。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这种“忘我”境界能使艺术家摆脱常规思维束缚,进入自由创作状态。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与创作对象深度交融,此时的作品不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例如,梵高在创作《星月夜》时,将自身内心的痛苦、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渴望融入画面,画面中旋转的星云、扭曲的树木,并非现实世界的如实呈现,而是梵高情感的外在体现。他在创作时达到忘我的境界,赋予这幅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无功利的创造自由,亦是艺术本体意味的关键体现。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其非功利性是重要特征。艺术作品并非为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而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与心灵触动。

然而,在当代艺术领域,部分画家过度注重绘画技巧与形式创新,在画布上堆砌各类线条与色彩,追求视觉冲击力,却忽略了作品能否传达深刻思想与情感。这种做法致使部分作品看似新颖独特,实则缺乏内在生命力,难以引发观众共鸣。这种对纯艺术的片面追求,还致使艺术与生活逐渐脱节。艺术不再是生活的反映与升华,而沦为孤立、高高在上的存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商业化与市场化趋势对艺术产生巨大冲击,艺术家面临市场压力,为迎合市场需求,常追求一些表面、流行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过于侧重技巧与理论传授,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感受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创作中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苏轼关于画竹的论述中,“成竹在胸”与“身与竹化”实际上具有同等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我们聚焦于绘画传神与否时,理应反思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表现程度。艺术的生命力源泉在于现实生活,唯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方可获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身与竹化”深刻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而“成竹在胸”则为这一本质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艺术创作征程中,我们应在生活的滋养下不断积累,在自由创作中实现自我超越,让艺术真正成为连接生活与心灵的桥梁,展现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深刻认知。(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