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3 10:31 阅读量:18
导读 :
酒意激荡处,笔墨风骨烈——陈一峰醉墨走笔击碎形骸桎梏,自是风流一派
世人都说醉态可厌,然能以玉液为焰点燃艺术之火者,自有惊世骇俗的风流。陈一峰醉墨泼洒,笔走龙蛇,赤焰烽火,激情澎湃,自是如此风流。而百年间以美酒熔炼画魂者,当推傅
酒意激荡处,笔墨风骨烈——陈一峰醉墨走笔击碎形骸桎梏,自是风流一派
世人都说醉态可厌,然能以玉液为焰点燃艺术之火者,自有惊世骇俗的风流。陈一峰醉墨泼洒,笔走龙蛇,赤焰烽火,激情澎湃,自是如此风流。而百年间以美酒熔炼画魂者,当推傅抱石——其自镌“往往醉后”,自是得意笔触皆承酒神之牵引。酒于斯人,是撕破樊笼之咒,他们构思时执杯畅思,挥毫际举盏振气,顺遂时痛饮助兴,功成处放怀一醉,醉了山河醉了心!
观陈一峰作画,俨然酒神祭坛——松烟焦苦与烈酒辛辣于空中角力,终在宣纸上达成永恒的和解。其案头散落空樽,执笔如抡金锤,狂草锋棱击碎形骸桎梏。画作《辛弃疾》系列,斗笔饱蘸浓墨若血酒迸射,醉墨纵横处,衣袂翻飞,笔锋所致处,金戈响彻,鞍马征尘的意象与奔雷墨线互相交织,而“书骨画魂”之法度,恍若八大冷眼与怀素醉狂的千年重逢。《高原的早晨》里,墨色如醉拳般砸落纸面,藏民身影沉入苍茫烟霭,粗粝面容于混沌墨色间浮沉——饱经风霜之袍袖衣袂,裹挟出高原烈风,幻化成生命力之图腾。陈一峰以醉墨筑阴渗阳舒展天地,暗合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哲思。
陈一峰的醉中踉跄抡笔,自然会让人联想起美术史上的醉墨英魂。怀素醉书蕉叶,“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梁楷泼墨仙人,酒酣处逸笔草草,衣袂飘举尽摄仙姿;辛弃疾醉里看剑,剑气化作飞动衣冠;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淋漓悲怆实乃命运投射;八大白眼向天,枯笔淡墨间俱显醉者孤傲;傅抱石“往往醉后”,笔下山水吞吐古今人物之浩然正气。此皆水墨与玉液熔铸人物精神之永恒沸点,亦是陈一峰的醉墨所求。其作画时,提酒痛饮,《大汉雄风》遂生,历史人物衣袂鞍马,随笔锋水墨激射而出,终在“不似之似”间抵达巅峰。至若《醉月》裸女背影,醉眼所摄非仅形骸,实乃玉液淬炼之神形,脊线起伏若山岳绵延,墨晕间自有蓬勃的生命之欲——酒力熔尽理性桎梏,个体气脉遂与天地元气、古今英魂乃至最本真的人物诗篇轰然交泰。
展开美术史卷,酒痕墨迹早已交融难分,尤其在传写人物神韵、捕捉生命形态之际,徐渭破笔泼墨倾尽半生郁愤,笔下人物佯狂毕现;八大借残荷怪鸟浇灌胸中块垒,孤傲身影跃然于楮墨。傅抱石袖中的酒瓶叮当,恰是“抱石皴”劈开山水桎梏的回响,其山水间弥漫着是浓郁的人文气息。可见,这酒并非沉沦物,实乃陈一峰之类的画家,破除樊笼、直抵魂魄深处,敢于直面生命的原初形态之咒语,于混沌之中竭力去触摸神性的微芒。
玉液濯洗历史鞍马,醉墨荡开人物衣袂。自怀素醉书草圣气韵,梁楷泼写仙风道骨;弃疾词魂铸炼剑魄侠影,徐渭墨泪浸透狂士形骸,八大白眼冷睨世相,至傅抱石以玉液换取山河——此条以酒为媒、捕捉人物精魄的醉墨长河,终汇于陈一峰画室,于宣纸上吟诵千年箴言:“往往醉后,方见天真。”
醉墨泼处,即是心魄疆域。鞍马驰骋,衣袂飘舞,亦是生命原初于墨韵中的秘境。当松烟墨气与玉液醇香在时空永恒地凝结,陈一峰笔下那壮士襟怀至人体诗篇的世界,终在醉醒之际、酒墨边缘,完成了壮丽的破茧。
(文/李琰,广州高剑父纪念馆馆长,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会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