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基于自然主义和宋元绘画美学的素墨山水画论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0 10:30 阅读量:53

导读 :
素墨 行舟溪水前 中国画   2024年深秋,巴西华侨素墨与友人在上海举办“乐在其中”四人联展,素墨系列山水引起关注。自然主义哲学与宋元画美学的深度契合,为解读素墨系列山水作品提供了多元视角。西方自然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一个独立存

正文 :

素墨 行舟溪水前 中国画

  2024年深秋,巴西华侨素墨与友人在上海举办“乐在其中”四人联展,素墨系列山水引起关注。自然主义哲学与宋元画美学的深度契合,为解读素墨系列山水作品提供了多元视角。西方自然主义哲学认为自然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有着自身的规律和价值。素墨笔下的“溪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具有自身生命和结构的自然存在。

  自然主义哲学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素墨上海展出的系列画作中,这种关系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尽管画面主体是溪山雄胜,天开图画,但不乏一些人类活动的痕迹或者暗示,比如山脚下若隐若现的小径,舟行江中,或者山间亭台楼阁,村落古刹,这些元素并非突兀地插入画面,而是和谐地融入了溪山的自然景观之中。人既是观赏者、描绘者,也是溪山水域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对溪山的欣赏和描绘,是在遵循南方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以一种征服或者破坏的姿态出现。山水画作为艺术的独特形态,其根本在于求真善美巧,故自然主义没有时空界限,是东西方艺术家追求艺境的永恒主题,山水画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存续在素墨画作,也使得其作品具有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素墨的山水画构图,主峰常居于中心或重要位置,村庄、舟楫、山峦、云雾、树木等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结构。素墨充分借鉴宋元画的空灵之美,大写意里留足空白,细枝末节则纤毫毕现,仿佛那空白之处是云雾缭绕或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空灵意境。

  素墨对宋元画写实性的继承,还付诸于笔墨。她的画,山石的纹理,常以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如斧劈皴表现山石的硬朗质感,披麻皴表现山石的温润质感等。观其画,我自然联想到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素墨有一定书法基础,笔墨能够传达内心想要表达的气象,极为自然地以披麻皴技法表现江南群峦叠嶂,苍茫大雪覆盖千丘万壑,溪水淙淙自涧谷欢歌而来,一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有着无尽的想象空间和江南意蕴。她的不少作品汲取前人绘画的精髓,简约与饱满相对辩证地存在,既有承续,又心生灵机,赋予江南山水新的气息。

  如果说笔墨技法是攻他山之石的利器,那么跨越时空的万里羁旅则是形成素墨大开大合之气度的催化剂,这是一种并非常人所能坚持的苦行僧行旅。素墨十年如一日,辗转于圣保罗、上海、杭州、温州等地,以超凡毅力,在时空交错中醉心于丹青世界。2023年岁末,温州瑞安下了一场雪,十年未遇之大雪,这对于江南惜雪之人来说,分外欢喜。素墨说,那个时候她就想画一幅雪景,结果雪融化了,也没有动笔。在上海举办联展前,她在上海寓所,画了十来天。创造想象空间,只有一千个读者心中驻扎了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张宣纸也就成了无边浩瀚的大海,有了无尽驰骋的诗意世界。

  素墨江南溪山行旅主题山水画将自然主义哲学与宋元画美学相结合,实现了艺术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下,这种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既从宋元画艺术精髓汲取营养,又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有益元素,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跨越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深入到绘画的各个层面,从构图到笔墨再到意境营造,都体现出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画家们常常在户外进行写生,力求捕捉到自然瞬间的真实美感,将自然的原始风貌呈现于画布之上。素墨的《秋韵》,可以说是她自然主义哲学与宋元画美学融合的代表,既保留了宋元画严谨的布局方式,又根据西方自然主义哲学中对自然的客观理解,对江南山水的结构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呈现,将宋画的写实性与元画的抒情性和西方自然主义对自然的尊重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细腻又富有情感张力的风格。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