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10 10:30 阅读量:91
导读 :
日前,宝丰集团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美术馆各项事业发展。据悉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首次接受大额社会资金捐赠。目前中国美术馆馆藏各类美术作品逾13万件,社会公益捐赠一直是中国美术馆藏品宝库不断充盈的重
日前,宝丰集团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美术馆各项事业发展。据悉这是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首次接受大额社会资金捐赠。目前中国美术馆馆藏各类美术作品逾13万件,社会公益捐赠一直是中国美术馆藏品宝库不断充盈的重要渠道。
中国美术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建馆以来以捐赠形式入藏作品总计27814件。中国美术馆正厅两侧铭刻近年来的1588位捐赠者的名录,正是这一精神的象征与弘扬。接受社会资金支持是许多世界著名美术馆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它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美术馆),其藏品宝库不断得到充盈的重要渠道。毫无疑问,这种社会公益的捐赠善举,令人钦佩,让人感动,我们理应向社会公益的捐助者们由衷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包括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在内的所有藏品,它们都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社会公益向博物馆(美术馆)捐赠,势在必行。其至少能够彰显以下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有利于藏品得到妥善保护。由于时间久远,文物、艺术品的特殊材质,其在藏家个人手里显然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不仅因为藏家个人对于一些特殊藏品的保护并不在行,更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维护设备、设施,何况科学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投入。如对古书画的保护,古书画界虽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之说,但这是在得到较好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的。古书画本身年代已久远,如果不能在恒温恒湿、灯光控制、防蛀等维护方面提供可靠的设施条件,便会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加入到博物馆这个大家庭,能得到科学完善的保护。
二是有利于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更趋丰富、合理。馆藏文物、艺术品,并非全部都是由国家接管抑或出资购藏的,其来源也还包括社会公益捐赠。以浙江博物馆为例,自建馆以来,该馆已累计接受来自社会各界近千人次的捐赠。馆藏珍贵文物中,捐赠文物的占比高达45%。上海市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有23.6%来自捐赠,各地博物馆也曾发文倡议捐赠文物。因此,也可以说,捐赠的文物、艺术品,是一些博物馆得以日益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之一。事实上,藏家个人捐赠的意义和作用也不仅仅限于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在数量的增加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在调整、改善和提升其结构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效用。更值一提的是,“收藏只是开始,更重要的环节在于对文物的研究、活化,这也是传承的体现”。
三是有利于遏制盗墓现象的继续蔓延。不可否认,过去盗墓现象之所以频频发生,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外,关键在于盗墓因“利益丰厚”而导致诱惑深深。通过不断压缩交易空间,令盗墓所得文物无处交易、不敢交易、不能交易。“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伤害”,随之盗墓现象也会渐渐消匿。毫无疑义,在这般清朗的环境下,引导藏家个人把一些被明令禁止交易的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客观上对于遏制盗墓之风、让地下文物回归国家将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四是有利于形成全民保护文物的良好风气。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的和自然的破坏以及损坏文物的因素显著增长,文物保护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文物十分珍贵,不仅是各个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保护文物,文物管理部门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也绝不仅仅是文物管理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社会公益捐赠,则有利于强化全民参与保护文物的意识,并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植根于“人类最朴素的、最具通约能力的价值观或情感”的共鸣。
作为一件好事、实事,如何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还得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如此,也才能让征集令“令出有效、令出必得”:一是对于藏家个人捐赠的文物和艺术作品,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捐赠并不等于无偿相赠,尽管物质奖励的数量可能很有限,也微不足道,但其的象征意义或许更大——借以体现博物馆对藏家个人在收藏所捐赠文物、艺术品上多方面的倾情付出;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精神激励机制。对于社会公益捐赠这一善举,除了要加强宣传,更要围绕“为捐赠者颁发证书、公开致谢,捐赠者的个人信息、简介、捐赠事迹等将作为藏品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博物馆永久记录保存”等,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以保障捐献人的权益。这是无声的感激,也是对捐赠者最好的奖励。相信,也必然能够激发更多藏家个人捐赠收藏文物的积极性;三是对藏家个人捐赠文物、艺术品的方式要展现一定的灵活性。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于博物馆(美术馆)来说,尽可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对于个别藏家个人鉴于收藏文物的珍稀价值,不愿捐出“产权”而只愿意“借博物馆一角进行常年展示”的意愿,也不妨理解和接受,并在相关方面提供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待遇”;四是对博物馆来说,不管是已有的馆藏文物,还是准备接受的捐赠文物,都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它们“活”起来、“潮”起来的一致性命题。尤其要注重核心创意迸发与优质内容生产,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标人群的“可见性”,走进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附着在文物上的历史文化成为群众耳熟能详、触手可及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