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08 10:30 阅读量:56
导读 :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重要创作源泉,它为中国画提供哲学思想、创作素材等。同时,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
中国画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中国画与传统文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重要创作源泉,它为中国画提供哲学思想、创作素材等。同时,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
中国画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画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拓展了中国画教学的外延。中国画教学在传统模式中主要专注于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中国画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文学、诗词、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从而理解中国画画理以及中国画创作规律。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画在世界的绘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是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中国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画教学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来推动教学模式的革新,提升教学效果。
“两维一体”的教学策略,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中国画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理论上,而且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中国画教学的痛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熟练运用。因此,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育人。“两维一体”的教学策略从时间、空间两方面解决了这个痛点,围绕“知—情—意—行”四要素,将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将教学途径拓展为课内与课外,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以及技法训练上,多方面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从时间上,“两维一体”教学策略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者并重。课前注重自主学习,比如对于花鸟、动物题材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相关节目,在节目中,无论栖息在枝杈间的鸟雀、瞬息绽放又凋零的昙花,还是那些破茧成蝶的瞬间、嫩芽努力生长的样子,都是大自然在诉说自己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自然本身的壮丽与残酷,不自觉地产生对自然的敬畏,理解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是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样,传统的哲学思想自然融入到课程中,并在学生的心中扎根。课中,注重理论解读及创作体验,教师可以进行理论讲解、视听材料播放以及实践演示等。学生将课前的审美感受用于理解中国画的知识点结构,不仅能加深其对中国画理论的理解,还能将“天人合一”这一哲学理念内化于心,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课后,要注重社会实践,在空间上,可以从课堂走向博物馆、大自然。学生参观博物馆展陈的经典国画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到大自然中将其运用于对景写生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中国画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认知—情感—实践—内化”的学习闭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画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这一概念具有概括性、归纳性。它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国学经典等,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的中国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中国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在创作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就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或创设某种情境,从而让学生进行感性体验,以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方法。要在中国画教学中运用好情境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是情景再现性原则。通过对情景的还原再现,让学生通过具象的场景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其次是目标导向性原则。在运用的时候要剔除掉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场景,以便于让学生更为明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最后要结合使用其他教学法,如结合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中国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通过运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手段,创设与中国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中国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感受和体验中国画的魅力。比如,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创作与春天相关主题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并运用图像、视频等方式创设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春天的情境,理解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景象,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春天的气息,还有助于将其审美体验运用于创作中。可见,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对于传统文化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融入具有积极的意义。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意境传达
中国画的意境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中国画教学不能通过灌输式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而要在潜移默化中挖掘中国画所传达的内在意蕴。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现动态视频、图像展示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能将其优势发挥出来,可以把中国画的意境更好地传达出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如教师要讲解关于听雨题材的绘画作品,雨是很难表现的,仅仅利用图像来展示作品显然不够。教师要调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听雨的画面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其意境传达出来。比如,先在电脑屏幕上用动画的方式播放一段暴雨来袭时的场景,慢慢地改变雨的状态,让其越来越接近中国画中听雨的感觉,这时候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屋,再从小屋中走出一个人,来到池塘边,看到芭蕉叶在雨中摇曳,雨从芭蕉叶子上滴下来,淅淅沥沥,地下有鸡鸭嬉戏,接着画面慢慢定格在画家的作品上……这种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主动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画中所传达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艺术创造力。
[作者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榆林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美术经典的文化基因研究”(项目编号:22GK3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