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8-06 10:30 阅读量:46
导读 :
考察民国时期书画印刷技术与书法图书出版情况,不仅是对民国书法的专项研究,还将印刷出版这一重要社会活动融入艺术传承与传播的进程,正视其对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统印刷行业变革,新式印刷技术传入
作为延续
考察民国时期书画印刷技术与书法图书出版情况,不仅是对民国书法的专项研究,还将印刷出版这一重要社会活动融入艺术传承与传播的进程,正视其对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统印刷行业变革,新式印刷技术传入
作为延续千余年的传统印刷技术,雕版印刷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雕版印刷以木板、石料等为雕刻材料,以刻刀、锥子、锤子等为雕刻工具,虽设备简陋但工艺性强。雕版印刷对刻字工匠的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准确且美观,因此,即便是技术精良的匠人劳作一整天,也未必能够完成一块刻版。雕版印刷既可以表现出书法神韵,又能一版多印,相较于更为古老的摹拓和椎拓,无疑是一种进步。
除雕版印刷外,传统的活字印刷也是清朝末期应用较为广泛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以毕昇之古法为基准,经改良后使用木、泥、陶、铜、铅、锡等材料制作活字,具有较高的刻字及排印水平。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制作活字极耗费人力物力,政府便未再制作新的铜活字。与金属活字相比,木活字制作简便、耗资不高。此外,与泥陶活字相比,木活字无须烧制。因此,许多从事雕版刻印的刻工兼做木活字。据记载,民国初年,苏州文学山房、王韬弢园书局皆有使用木活字的印本发行。民间书房和书肆大量使用木活字排书,宗族也多用木活字印制家谱。
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可溯至十六世纪,万历十八年在澳门出版的《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便是使用欧洲的铅活字在中国印刷而成,康熙年间已有使用铜凹版印刷的地图画册。然而,近代印刷技术在传入初期,并未撼动传统雕版刻印及活字印刷在书画出版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书画出版领域,对中国出版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印刷技术主要为石印技术与珂罗版技术(又称玻璃版印)。石印技术与铅印技术在同时期传入中国,它们能较好地呈现文字原貌。但是,石版绘制对工人的工艺技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色彩配置方面,全凭工人的眼力与经验。
珂罗版技术的印刷方法与石印类似,二者皆为平版印刷工艺。珂罗版的制版工艺相对简单,印刷质量堪比照片。然而,珂罗版的印版的耐性较低,因此在实际印刷时,每印制百张便需洗去版面的油墨,待重新处理后才可再印。
民国时期应用石印、珂罗版印等新式技术进行书法出版物印刷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地。例如,商务印书馆珂罗版印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二册,其中共有拓片42张,它们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最完全、最好的拓本”。
文献图像资源丰富,图书出版类型多样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将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出版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书法理论与方法,包括书法专著、文集、毛笔字写法、钢笔字写法、美术字写法等内容;另一类为碑帖、各代书法、各体书法等内容。在《民国时期书法出版物研究》中,朱艳萍将书法出版物的分类简化地概括为图像与文字两大类。本文根据图书的内容与特点,将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出版物归为三类。
第一类为书法教材,可提供浅近易读的入门知识。在古代,书法是记录文字和传播知识的必要手段。民国初年,受先进印刷技术和新型书写工具的影响,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减退,但这并未降低人民群众学习书法的热情,反而为书法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民国时期的书法教材以普及书法知识和指导书法入门为宗旨,总体上呈现出注重实用、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书法教材中,既有对书法入门知识的叙述,也有对书法基本技法的讲解。需要接受书法教育的在校学生和渴望学习书法的社会群众,可以较方便地购买教材进行自学,这使民国时期的书法传承和传播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类为书论著作,属于规范专业的学术研究书籍。书学是中国特有的研究书法的学问,历史上的书学著述大多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临池心得,内容琐碎且不成系统。民国时期出版的书论著作总体上呈现出规范专业、由浅入深的特点,初步具备现代学术研究的系统性特征,可以为书法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作为学校书法教育的补充教材。
第三类为碑帖墨迹及工具书,是量大质优的临习摹本。民国时期出土的文物资料、皇家与民间收藏家珍藏的墨迹拓本等为书法出版物的汇编提供了宝贵的出版资源,金石学的日益成熟与先进的照相和印刷技术为此类出版物的丰富提供了物质基础,诸多有利条件使书法碑帖墨迹及工具类书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双重提升。此类出版物以碑帖、尺牍、名人墨迹、楹联墨迹以及古文字编为主,总体上呈现出内容全面、发行量大、印刷清晰、装帧精美等特点。
民国时期,书法出版物的印刷与出版为书法的交流拓宽了渠道。出版方收集整理书法作品,书法研究团体的实用讲义与主题书法展览的入展作品均可成书出版。出版物既有适于收藏的精装本,也有质优价廉的普及本。丰富的出版资源加上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使群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珍品名作,大大提高了民国时期书法传承与传播的范围和效率,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专业的书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书法文化在山东地区礼俗空间中的呈现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DWYJ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