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6-24 10:30 阅读量:62
导读 :
2014年6月,由江苏扬州牵头、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申遗成功。这一成就体现了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获得国际认可,还标志着这条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大运河北起北京
2014年6月,由江苏扬州牵头、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申遗成功。这一成就体现了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获得国际认可,还标志着这条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总长度约3200公里。其中,大运河江苏段长度约700公里,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运河江苏段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这些非遗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对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传承进行分析研究。
文化记忆理论及其应用于大运河非遗传承的可行性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德国学者阿斯曼夫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文化记忆理论,主张文化记忆是群体依托符号、文本、仪式等媒介形式对过去集体记忆的保存与传承。这一理论为集体记忆如何构建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别于日常社交记忆或个体记忆,文化记忆表现出载体多样性、功能双重性及时空延展性等特征。其中,载体多样性指的是文化记忆可通过文本、节庆仪式、媒介影像等多样化载体进行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构筑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功能双重性指的是文化记忆不仅能够依托叙事性功能完成对集体价值观的传递与树立,还可依托规范性功能实现对群体认同感的构筑与强化;时空延展性则指的是文化记忆实质上是过去的延续,但可借助媒介传播形成持续性影响。在非遗传承领域,文化记忆理论可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可靠理论支撑。一方面,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非遗不仅是各式各样形式或技艺的传承,更是某一社会群体对自身历史、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等的集体记忆呈现。另一方面,文化记忆以其载体多样性,可为非遗传承提供多样化路径,包括为非遗传承提供文本、工具等各种传承载体,引导人们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传承效果,以及依托健全传承体系助力非遗传承等。
☆文化记忆理论应用于大运河非遗传承的可行性
将文化记忆理论应用于大运河非遗传承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可行性。首先,在理论方面,记忆是一个不断更迭、发展、转变的过程。诸如大运河非遗项目中的漕运习俗、运河号子等,无不是依托运河沿线群体与这一人造工程交流互动形成的产物,是集体记忆的生动呈现。文化记忆可通过多样化载体进行传承发扬,这一观念与大运河非遗的多样化载体的特征相契合,诸如淮扬菜、扬州杖头木偶、无锡惠山泥人等物质载体,昆曲、苏州评弹等表演形式,非遗保护传承不可流于模式单一化,而应当强调对多样化载体的协同保护,以此推进文化记忆场景的全面系统构建。另外,文化记忆理论还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更迭,文化记忆为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往往会被重新解读和建构。这一理论观点与一成不变式的非遗保护传承观点相对立,强调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进其创新发展。其次,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文化记忆理论在大运河非遗传承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例如,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对一系列非遗诞生地区进行了整合连接,构建大运河发展历史的景观带,增强了群体的文化认同。还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2024年推出的“运载千秋”展览,对大运河沿线各省市的历史文物、考古成果进行了系统化呈现,打造了跨区域的大运河记忆空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实践案例印证了将文化记忆理论应用于大运河非遗传承具有实践可行性。
文化记忆理论下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路径
☆引导各方主体参与,建立配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从结合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应当借助制度化的传承机制和社会各方主体的广泛参与。鉴于此,一方面,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建领导小组,对大运河江苏段开展统筹管理。与此同时,还应有效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如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江苏段非遗IP开发,探索与大运河非遗融合的商业模式,让非遗项目以全新形式呈现于消费者面前。此外,地方院校、社会团体等机构,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推进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机融合,探索非遗与院校协同的江苏模式。另一方面,应当建立配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江苏当地应颁布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鉴于大运河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可通过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让大运河沿线相关部门、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来,制定全面统一的保护传承标准,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联合建设。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多元生存发展空间
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离不开具体的空间场景支持。大运河江苏段承载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然而受制于传统生存环境的发展转变,非遗传承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可通过深化文旅融合,为非遗项目重构多元生存发展空间,让非遗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发展。一方面,应当深化文旅融合,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统筹餐饮、住宿、交通、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消费者能够获得配套完善的出行服务。同时,应推进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将非遗项目转化成新颖独特的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还应当为非遗项目打造多元生存发展空间,如推进节庆活动品牌化建设,深入挖掘各地文化特色,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此外,还应推进研学旅游体系化发展,围绕大运河沿线组织开展研学活动,并在各研学点配备专业的非遗工作者,提升年轻一代对大运河非遗项目的认知水平。
☆推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
结合文化记忆理论,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应加强对先进媒介、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当今数字时代,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应积极引入数字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的传承传播模式,赋予非遗新的时代活力。一方面,面向大运河非遗传承面临的记忆缺失、传承人青黄不接等问题,应做好非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借助虚拟现实、3D扫描等数字技术,全面深入采集非遗资源,并基于此打造大运河非遗数字资源库,推进对资源的全面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为提升大运河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应积极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动用户参与非遗话题创作,让非遗被更多人关注,并参与构筑文化记忆。
结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关联,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的文化记忆。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推进其保护传承中,相关人员应当立足实际,引导各方主体参与,建立配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多元发展空间;推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等,让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让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得到保存、延续。
课题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大运河江苏段场域下文人的文化记忆建构与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1ZWD002)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