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印刷非艺品 有版才成画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6-24 10:30 阅读量:42

导读 :
  编者按   近日,九旬耿老太卖“版画”的事情引发广泛关注,引起大众对版画艺术的探讨。话题持续发酵,不少版画家趁机进行科普,期望借此次事件帮助大众了解何为版画、如何鉴别版画,进而捍卫艺术的本真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和河

正文 :

  编者按

  近日,九旬耿老太卖“版画”的事情引发广泛关注,引起大众对版画艺术的探讨。话题持续发酵,不少版画家趁机进行科普,期望借此次事件帮助大众了解何为版画、如何鉴别版画,进而捍卫艺术的本真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和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张伟元两位深耕版画领域的艺术家特别撰稿,从耿老太的“版画”说起,讲述“有版才成画”。


  一场艺术的戏剧性反讽

  当一幅幅“限量版画”在拍卖中流转时,不少艺术品交易者默契地扮演着“皇帝新衣”的围观者——直到被全网关注的耿老太,用一场“版画”闹剧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那位在直播间把印刷品当原创版画叫卖的九旬老人,或许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早地参透了艺术市场的黑色幽默。当用激光印刷机批量复制的“限量签名版画”能拍出6位数的高价时,当拍卖行将印刷复制品包装成艺术衍生品时,艺术品交易行业或许早已成就了一番“行为艺术”。

  视频中耿老太的神态如此真诚、如此坦荡,反倒让那些“艺术操盘手”精心编织的谎言显得格外讽刺。当网友讨论耿老太分不清版画与印刷品时,却鲜有人质问,那些堂而皇之挂起来的“大师限量版画”与批发的装饰画在技术上究竟差了多少?

  印刷品与版画的“皇帝新衣”

  “限量签名版画”的商业神话早已成为艺术市场的标准模板——用高精度扫描仪复制原作,完成几百份“限量”喷绘,最后由创作者签上名,转眼间,流水线工业品披上了“收藏级版画”的贵族外衣。

  这种偷换概念的商业魔术,建立在公众对版画创作的普遍不了解上。真正的版画家需要亲手雕刻木版、手工套印……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艺术。而市面流通的所谓签名版画,大多数实为艺术微喷,其艺术价值的含量有多高呢?

  当艺评人阿敏的短视频突然刷屏,明眼人早已嗅到不同寻常的气息。那条看似批判耿老太的视频,精准打击着行业乱象。“当印刷机冒充版画机”“当签名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杖”等金句,明显出自深谙版画创作的专业人士。

  从抖音打假视频广泛传播,到各大美院教授集体下场科普版画,版画界打出的这套组合拳精准得不像偶然。一位版画工作室的主理人说:“我们联名举报某个打着‘版画’名义卖印刷品的人三年无果,但耿老太的事件三天就让全网热议版画。”

  为版画艺术正名

  当耿老太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时,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网友自发对比耿老太印刷品与某知名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印刷厂工人曝光大师合作内幕,最后连拍卖行都紧急下架争议拍品……

  由此看来,这场版画事件的效果,远超其他形式的科普。就像网友“版画小学生”的评论:“感谢耿奶奶,以前我以为版画就是印得慢一点的印刷品,现在才知道是艺术家在拿命创作。”

  当大众开始用这场版画事件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戏谑标尺,那些曾被顶礼膜拜的商业神话显得不堪一击。而事件基本尘埃落定之时,真正的赢家悄然浮出水面。

  云南绝版木刻艺术家李季的作品拍出7年里的最高价,青年版画家联展参观人数创历史纪录,连冷门的铜版画工作坊都出现了报名排队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大众普遍认为应将数码印刷品剔除出版画范畴。

  这场由闹剧引发的行业地震,最终为版画界集体正名。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所说:“耿老太无意间完成了我们20年没做到的事——让公众明白版画不是印刷的亲戚,而是雕刻的子孙。”

  由资本操纵的艺术交易市场被市井老太一针戳破,或许这正是中国艺术市场价值回归的契机。当行业组织对版画定义暧昧不清时,当鉴定标准让位于商业利益时,当学术在资本面前集体失语时,耿老太式的闹剧便成为必然。

  历史往往充满辩证的幽默。正是这个老太太,意外触发了艺术市场最需要的价值重建和价值回归。在机械复制时代,当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与印刷装饰画共享看似相同的生产工艺时,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必然面临解构与重构。

  不过,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技术演进,而在于话语体系的失序。版画家群体借这场版画事件重新夺回版画定义权,本质上是对艺术本真性的捍卫。

  这场闹剧最终给予行业的启示或许在于,如果“皇帝新衣”需要靠一位九旬老人来揭穿,那么我们的艺术生态是否具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和自洁力?而希望也正在此,在全民围观耿老太时,中国艺术市场也是时候真正推动行业自律了。

  如果有一天从未来回望当下,我们或许会承认,在2025年的夏天,一位老太太卖“版画”的事情阴差阳错地成了为中国版画艺术正名的“导火索”。

  (作者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原文首发于2025年6月18日《河南日报》12版)

  鉴赏版画,不能从“画”看起

  ◆代大权

  什么是版画

  有版才成画,是版画最简单的定义。从材质属性上,版画目前可分为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与综合版等;从物理空间上,版画可分为凸版、凹版、平版、漏版等。

  版画的创作理念是通过痕迹、符号和节律的逻辑关联,达成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版画是通过“版”审视自我与他在的艺术,是以个性化的语言探索自我意识的艺术行为,是以自我了解他在的艺术认知方式。

  版画的创作方式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版画的创作是画家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刻刀、腐蚀等)与材质互动,在时间与空间中反复验证自我存在意义的行为。画家的主观意识与材质的物性价值在相互矛盾中引申出“人性的永恒”,反映出的是版画的精神品质。

  从印刷中来,反印刷而去,是版画从技术到艺术,从客观到主观,从再现到表现的必经之路。版画的反印刷性是指其虽源于印刷工艺,但追求“越印越少直至唯一”的艺术独创性。印刷的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及摄影照片,尽管有印刷制版,却没有能体现版画语言的“原版”,故只能是高仿,不能称为“版画”。

  如果说评断版画的标准是“有版才有画”,那么评判版画家的标准则是“有人才有版”。长久精专版画的人与偶尔为之的人有本质的不同,可以说坚守与精专是认定版画家的唯一标准。

  中国传统版画的线性语言源自中国画的线描,既不强调表现价值的各异,也不承认材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以线刻为宗的复制版画中,即使刀刻无法与笔绘相比,却也因精工巧匠的努力和虔诚,诞生了几可乱真的版画。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版画不独立成画种,更多作为插画配图,但因其复制传播之功——诚如鲁迅先生考证的——有过很体面的历史。

  随着印刷技术的愈发精进,版画的复制功能逐渐不再重要,其艺术本质慢慢地受到重视。

  版画之线与国画之线的审美向度不同,这不仅是因为材质工具这类客观条件有所差异,还是因为创作者主观意识对艺术的判断有着各自的取向。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至今,许多版画大家都在揣摩版画的线,探究它既不同于国画,又能联通东方绘画意蕴的表现形式。版画用线构成的松紧张弛、长短错落的对比,形成了版画的表现意志。而这种表现的本质,即画家人性与材质物性相依互动,从而达到中国古代哲学所谓的“道器并置,天人合一”。

  版画在中国历史悠久,从肖形印、铜铸鼎到现在各种形式的版画,可谓生生不息。经过几代版画人不懈的努力,大量佳构名作承载着文化自信自强的信念,呈现于观者眼前。今天的版画,虽然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审美理念,都与过去的版画不同,但初心、信心、决心是一脉相承,是一以贯之的。

  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始终有版画的身影;在文明前行路途中,始终有版画艺术的存在。积攒惊喜,成就一件又一件好作品,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而版画的魅力不止于此,还在于坚韧追求,专注专精。

  如何鉴别版画

  语言、材质和行为是鉴别版画的三个要素。

  其一,语言。任何艺术的表现都离不开语言。版画因版的存在而形成画的结果。目前的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与综合版等5个版种在不同的痕迹中,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个性。刀作用于木形成痕迹,成就了木版的语言;钢针作用于金属或酸腐蚀金属形成痕迹,成就了铜版的语言;油与水的不溶与置换,成就了石版的语言;颜料漏过网格,成就了丝网版的语言;将前述4种痕迹有机融合,则成就了综合版的语言。

  思想不停,语言不止。文字的语言停止的地方,艺术开始说话;现实停止的地方,想象开始说话;口中的语言停止的地方,眼神开始说话。一切语言的开始都是痕迹的开始,从痕迹到符号再到节律,语言的表达完成了一次循环。

  其二,材质。版画语言既不同于以笔作用于纸或布的国画、油画、水彩画和水粉画,也不同于以刀作用于泥或石的雕塑。版画的痕迹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与人的主观意愿相结合,与人的符号经验相匹配,才能拥有生命力。材质与工具完成了符号的确认,艺术家对客观痕迹与主观符号进行综合运用,便构成了节律。

  版画源于印刷术,印刷的材质特征理所当然地成为版画的表现特征。没有印刷的骨血传承,也就没有版画的生理特征;没有印刷的“耳提面命”,也就没有版画的表现技法。但印刷与版画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印刷将再现的精准作为目的,版画则将表现的可能作为目的。前者追求技术,越印越多,最终达到技术的量产;后者则追求艺术,越印越少,趋于极致,最终达到质变。

  材质是孕育语言的土壤,但不是任何一次与材质的邂逅都能孕育成果。浅尝辄止与真诚长久的投入有着天壤之别。版画家只有倾心专注于版画技艺,才能形成个性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

  其三,行为。版画的行为基础是通过艺术表现人性与物性的关系。行为是版画存在的必要条件,其主体仍是语言。版画家在长期对痕迹的判断中、对自己使用的材质物性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表达语言的个性风格和特点。如果在艺术表现中仅使用了版画的材质和工具,却没有版画语言的特质和个性,那便不是版画。比如,有人认为,西方绘画大家毕加索不太懂得什么是版画的本体语言,所以他的版画作品只有“版画周边”的价值。而国内一些以高仿印刷品冒充版画售卖的行为,是不端的,其本质是投机逐利。

  痕迹、符号、节律共生互动,语言、材质、行为一气贯通。鉴别版画,就是从版画语言的起始处,认知痕迹的语言;就是在版画材质里,辨识符号的语言;就是在版画的行为中,品味节律的语言。遵循认知、辨识、品味的逻辑递进,人们便能懂得版画,懂得艺术。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