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2025“国美发布” 赵无极作品捐赠、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4-12 10:30 阅读量:67

导读 :
4月9日,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年之际,一年一度的“国美发布”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启动。 此次共发布三项内容: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

正文 :

4月9日,值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7年之际,一年一度的“国美发布”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启动。

此次共发布三项内容: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马小龙,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中国美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来文,中国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陆庆龙,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庞茂琨,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范庆瑜,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余旭红,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亮等出席活动现场。

213件作品,填补大陆公立文博

机构赵无极“零馆藏”空白

在此次发布会上,最先聚焦的是赵无极作品捐赠暨赵无极研究中心成立,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发布。赵无极作品《我在杭州的家》、《无题(兰兰肖像)》在现场与大家见面。

90年前,15岁的赵无极来到杭州,入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西湖,从此成为他萦绕终身的艺术现场;母校,就此化为他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艺术源起。90年后,鉴于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重大影响力,赵无极家人共向中国捐赠了赵无极先生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共计213件。

2023年9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重要作品及文献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艺术展。5个月的展期内,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导览活动900余场,媒体传播量8.6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事件。由于展览的成功举办,赵无极夫人、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oise Marquet-Zao)决定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系列赵无极作品。

2024年10月15日,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 Hendgen)分别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红共同签署了赵无极作品捐赠协议、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备忘录。此次捐赠包括赵无极油画作品10件、版画174件(包括版画插图书15套)、瓷绘作品28件,共计212件作品。油画捐赠作品中包括《无题(静物)》(1935)、《我在杭州的家》(1947)、《无题(寺庙和坟墓)》(1947)、《05.10.50-纪念我的妹妹无华》(1950)等赵无极早年作品,画面内容涵盖静物、风景、人物等,体现了赵无极与杭州的独特关联。《无题(静物)》是赵无极存世最早的一幅油画作品,反映了赵无极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时对油画技法的最初探索与实践。捐赠的174件版画包含了15套版画插图书,其中包括极为稀有的《亨利·米修解读赵无极的八幅石版画》(1950年)版画书1套,亨利·米修曾在赵无极生活困顿之时,鼓励他从中国艺术的根源汲取精神力量,重拾水墨创作。版画作品基本涵盖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实践,版画版本多为珍贵的试版(艺术家版、非销售版等),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此前,赵无极儿子赵嘉陵和儿媳陈绵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赵无极为夫人谢景兰画的第一幅肖像油画《无题(兰兰肖像)》以及17本珍贵的文献资料。谢景兰是赵嘉陵的亲生母亲,她与赵无极同是杭州国立艺专校友,赵无极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向公众展示这件作品。

此外,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资料402件;赵无极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1985年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手稿”1套;赵无极国立艺专同学许铁生的女儿许清照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文献8套。

在中国大陆官方美术馆、博物馆没有一幅赵无极油画收藏的情况下,这批珍贵文化宝藏的捐赠,不仅填补了收藏体系中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也将有效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从而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产生绵延不绝的重大影响。

以赵无极系列作品捐赠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将与赵无极基金会共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赵无极研究中心,中心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聚焦赵无极及其艺术,开展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宣传推广、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同时,赵无极研究中心还将逐步呈现中国美术学院百年学脉,通过与国际艺术机构建立联系,打造中西文明互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和“融汇中西”的世界级展示窗口,积极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

以书印研究建构“通人之学”,

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揭牌

中国美院副院长沈浩发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授牌项目。

据了解,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将以“汉字与文化研究”“书法篆刻文献与理论研究”“书法篆刻创作与传播研究”三大研究方向为支柱:以中华文明基因——汉字,作为为研究切入口,从中华文化和艺术源头的视角,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代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为切入口,从文化观念、社会视角,审视中国书学印学的实践与理论,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强化书法篆刻创作语言研究;通过跨学科融通,扩展传承与传播渠道,弘扬中国书学印学的传统精神,铸炼当代语境中的时代意义。

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的建设既是对先贤教育理想的致敬,亦是对“书法高等教育发源地”学术使命的接续。当前,中国美术学院正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指导下,整合校内外学术力量,积极承接“中国书法大系”编纂任务,构成集成式“书法大系数据库”。

未来,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还将发挥中国美院攀登文艺高峰的领军作用和重大文化坐标的辐射作用,开展一系列传承中华文脉、描绘时代气象的艺术创作、研究和教学;发挥中国艺术国美之路的引领作用,推进“汉字”“山水”“器道”“造园”等中华文化基因工程研究,以及中国书学、中国印学、中国画学、东方雕塑、东方造物等视觉国学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中国书学印学传承与传播计划、中国文化视觉传播计划,构筑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DIA十年焕新,

从“制造服务”到“智创引领”

韩绪正式发布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新孵化行动。仪式上,中国美术学院与7家科技企业正式签约,其中囊括了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等四家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企业,以及灵伴科技、阿里国际、美团低空物流科技等科技创新企业。双方就产学研深度合作、教科人协同一体化发展,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是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下的中国创新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大奖以挖掘新物种、培育新赛道为导向,注重参赛作品的原创性和首发性,深度发掘创新性、突破性、成长性和革命性的创新设计作品和前沿应用案例。十年来,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已累计参赛作品达60000余件,覆盖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创新强国参赛率高达84%,智能化产品达72%。参赛者中涵盖6000余家高精尖智造企业,以及全球80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国际顶级院校智库覆盖率达85%。

为培养出兼具创新能力、实践素养与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血液,DIA以实践为导向,构建“学科交叉+产业实战+国际赋能”的人才培养体系,拉动创新就业引擎。通过跨学科协作与产学研项目,学生直面真实产业场景,锤炼综合应用能力;国际专家评审与交流机制拓宽全球视野,孵化跨文化设计思维;企业实习与项目转化环节则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助力学生积累职业经验。

DIA作为学院奖反哺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为设计学科开辟“跨界融合-产业驱动-生态重构”的发展新范式。积极打造“10×10×10”新青年设计共创计划,从设计到研究,从教学到就业,以“政、产、学、研、工”五位一体教育范式探索为核心,以导师与学生共同创作与陪伴为教学模式,加速学生的专业成长。

“这些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开拓出一条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精神的艺术教育之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未来,中国美院将同美术界一道,培养卓越人才,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努力作出全世界认可的艺术贡献,共同书写世界艺术史,以中国精神参与塑造世界艺术新格局。”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