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4-09 10:30 阅读量:27
导读 :
引言
美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造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社区文化建设对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美育课程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协同融合,不仅能够拓展美育教学的实践场域,还能激活社区文化创新
引言
美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造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社区文化建设对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美育课程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协同融合,不仅能够拓展美育教学的实践场域,还能激活社区文化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双向赋能的育人格局。
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美育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
☆对高校美育教学的革新: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高校美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高校美育课程与社区合作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文化场景,使美育教学更具生动性与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高校美育课程的介入为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专业的艺术知识与创新理念。学生的参与可以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带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他们的知识涵养。
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资源整合难度大:高校与社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资源共享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双方在资源整合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可能会影响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效果。
☆缺乏持续性:有些高校与社区的合作只停留在一些短期项目上,缺乏稳定合作机制,无法形成长效育人模式。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美育课程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合作的效果,影响双方合作。
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探索
☆项目驱动式合作:高校与社区策划美育项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社区文化节为例,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节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学生运用美育知识,为文化节设计舞台、编排节目,使学生获得学习和锻炼机会。
☆课程嵌入模式:将社区文化内容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与社区文化相关的特色课程,邀请社区手工艺人传授技艺。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实地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区文化,提高美育素养。
☆志愿服务模式:高校组织学生组建美育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协同育人持续发展的策略保障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与社区之间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合作计划与目标。通过成立专门的合作管理机构、协调双方的资源配置与活动安排等方式,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完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双方合作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合作策略,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
☆加大支持力度:高校与社区应加大对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场地、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结语
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美育课程协同育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实践探索。克服目前面临的挑战,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模式,可以达到高校美育教学与社区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在今后的实践中,双方的合作需进一步深化,不断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一般项目陕西省2025年西安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美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实践与效果评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KGZX25)
(作者单位:西安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