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在市井烟火中感知美的脉动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2-24 10:30 阅读量:104

导读 :
关中忙罢艺术节 《画美乡村》壁画项目栗峪口村壁画完成照   关中艺术合作社供图 “美育”一词,在中国直到近代才出现。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传统,到蔡元培“纯粹

正文 :

关中忙罢艺术节 《画美乡村》壁画项目栗峪口村壁画完成照   关中艺术合作社供图


“美育”一词,在中国直到近代才出现。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化传统,到蔡元培“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呼唤以美育的普遍性实现陶养感情、涵养心灵的目标,中国始终将审美启蒙视为文明传承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国家发布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号召、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学校美育,带动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发展。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五周年之际,学校美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指出美育工作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对传统美育思想的赓续,更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主动应答——通过审美教育唤醒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美学基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生活的精神底色。

美育的文明解码:从传统基因到当代转译

美育的本质是对文化基因的破译与重构。作为文化记忆的具身化传播的重要场域,博物馆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博物馆的沉浸式剧场、动态投影、VR体验等,使观众从“观看者”转为“体验者”,实现文化记忆从“存储”到“活化”的认知跃迁。

西安明城墙的砖石上,600年的风雨刻画出文明的年轮。当美术学院的学生以青砖肌理为画纸、以日光移动为笔触时,他们临摹的不只是建筑形制,更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空间美学。这种将历史现场转化为美育场域的实践,恰是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缩影——从技艺传授升华为文明传承,从学院课堂延伸到社会肌理。在文化自信成为民族精神基石的今天,美术教育正肩负着解码传统基因,重构当代审美的重要使命。

美育的社会实践:从专业领域到公共空间

当代美育正在突破学院围墙,重构公共生活的美学秩序。当美术教育走出校园,与古老的城墙对话,与市井烟火交融,艺术便不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照亮生活的万家灯火。

西安东郊经历岁月洗礼的“老钢厂”变身成为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以“工业遗存”的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空间—历史—美学”的交互设计,呈现出“文艺+工业”的别样浪漫。

老菜场作为西安城墙脚下极具市井文化特色的街区,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岁月的痕迹与生活的点滴,开启了一场传统与新潮的艺术碰撞之旅。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等公共艺术项目逐渐成为各地文旅事业发展的新热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中忙罢艺术节”“乌镇戏剧节”等,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现代使命:从技艺传授到精神建构

当代美育的范式转型,本质是从“技艺本位”向“文化主体性”的认知跃迁。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教学法革新,而是对美育本质的哲学重构——将审美活动从工具理性的桎梏中解放,使之成为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性力量。

当儿童在陶艺课上触摸泥土的生命质感,青少年通过纪录片读懂非遗背后的生存智慧,审美教育便成为培育文化自觉的启蒙仪式。敦煌壁画修复师在矿物颜料研磨中领悟东方色彩哲学,苏绣传承人在丝线穿梭间体悟天人合一的造物智慧。当每个个体都能在审美实践中完成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升华,美育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艺传授到精神建构的现代转型,为文化自信奠定深层根基。美育的终极使命在于塑造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格。

从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到社区墙绘的丙烯色彩,从《考工记》的造物智慧到乡村振兴的生态实践,中国美育正构建起独特的文明叙事。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现代价值的孵化器——通过审美启蒙,让青铜纹样成为解码天地密码的视觉语言,使水墨气韵化作治愈城市焦虑的精神良方。当艺术真正走进生活的褶皱,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市井烟火中感知美的脉动,在生活细节里触摸文明的温度,便是美育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刻——让五千年文明基因活在当下,铸就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底色。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