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2-15 10:30 阅读量:52
导读 :
此图使用文小言AI生成
今年春节前,我参加了十余场“万福迎春——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与书法家们一道为职工群众书福纳春。正如著名书法家苏士澍所言:“每当想到千家万户门上贴着我们赠送的福字和春联,想到春节前他们收到这份节日
此图使用文小言AI生成
今年春节前,我参加了十余场“万福迎春——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与书法家们一道为职工群众书福纳春。正如著名书法家苏士澍所言:“每当想到千家万户门上贴着我们赠送的福字和春联,想到春节前他们收到这份节日礼物的笑脸,我就由衷地高兴。”的确如此,参加书法公益活动的书法家们,不再考虑润笔,不去追求利益,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在厂矿、机场、铁路、医院等地,为大家面对面书写福字和春联,把社会温暖和书法家们的祝福,送到职工群众的手中。
有意思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万福迎春——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中,一位不速之客也参与其中,给乙巳春节带来了别样的热闹和独特的看点。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机器人“书法家”,是永远加入不了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
机器人“书法家”,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汉字书写领域的新成员。我在不同的场合,与机器人“书法家”一同书福纳春写,自然产生了奇异的感觉。这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是人类不断超越自己的证明。不管适应与否,这是一种需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比如说,在书写现场,机器人“书法家”更具魅力,许多人围着“他”,急切的表情,好奇的心态,宛若一名虔诚的粉丝,期待机器人“书法家”——新的偶像的赐予。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了,新生事物对一个人可以构成巨大的诱惑,同时,一个人对陌生事物的关注与兴趣,会超过一个人以往的经验。对机器人“书法家”的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也有从众心理,当然想看看机器人“书法家”——这个陌生的书法同行是如何写字的,又写得如何,彼此孰高孰低。机器人“书法家”水平不低,写的“福”字,中规中矩,写的春联也是笔清墨润。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速度。人工智能的数据支持,以及生成方案和运行规律,依旧受制于人的智慧。写字的软件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还达不到人的书写强度和硬度。另外,书写风格的同质化、概念化比较明显,这是人工智能在一个时间范围内的局限。看着人们手里拿着的机器人“书法家”所写的“福”字和春联,就有这样的感受。但是,这不等于说机器人“书法家”的书写水平只能停留在这个程度,或者说永远达不到书法家应有的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会有大跨度的发展,提升机器人“书法家”的书写能力也不是什么难事。我绝对相信,不远的将来,机器人“书法家”能够在公共服务上面,比如在“万福迎春——送万福、进万家”的书法公益活动中大展拳脚,完全替代书法家为公众服务。对科学而言,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机器人“书法家”来了,我们怎么办,又能怎么办?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只要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书法创作的规律、书法审美的特征有所了解,对机器人“书法家”的到来,就会心平气和。同时,对机器人“书法家”参与当代书法的创作也会有新的期待。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人“书法家”、机器人“作家”等相继出现。我不轻视任何形态的书法创作和文学创作,对人工智能的书写与写作,自然抱有极大的兴趣。不过,看过机器人所写的字和文章,我并没有失去信心,依旧觉得血肉之躯的书法家的书写无法替代,所形成的艺术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理由很简单,人工智能,重要的还是“人工”,机器人“书法家”的创作准备是“人工”来完成的,人的思想,人的感觉,人的情绪导向,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的艺术倾向,都是极其复杂,甚至是讯息万变的,不可能像安装数据库一样安装在机器人“书法家”身上。因此,我确信,书法家和机器人“书法家”,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看着都是车,性质还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