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2-08 10:30 阅读量:95
导读 :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于2024年12月4日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重头戏”——春晚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这不仅是2025年春晚的主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于2024年12月4日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重头戏”——春晚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这不仅是2025年春晚的主题,更像是一句温暖而有力的箴言。
春晚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在感动中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在惊艳中欣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交流互鉴中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本期跟随本报记者的浅析,回味春晚中的东方美学,体悟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 ——编者
灯火万家,守岁共话。每年除夕,千家万户的年夜饭总是少不了春晚的陪伴。
1月28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这场盛会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构建了一幅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文化画卷,向全球华人展现中式美学的魅力。
从开场视觉秀《迎福》,到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从杭州西子湖畔诗情画意的《借伞》,到广东揭阳热情激昂的《潮起舞英歌》……百余种非遗元素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异彩。千年非遗遇上现代科技焕发新生,中式美学在古今交融中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
李子柒C位开场
1分钟展示16种非遗
2024年,沉寂已久的视频博主李子柒重新回归公众的视野,复出的首个视频就聚焦非遗漆器的制作与传承。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在本届春晚的开场视觉秀《迎福》惊艳亮相。
《迎福》将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短短1分钟里展示了16种非遗,仅仅李子柒身穿的新中式长裙就融合了13项非遗技艺。
据介绍,服饰颜色源自中国传统“五方正色”,黄色象征大地,青色寓意春天万物生生不息。裙装采用天然植物染色,黄染料取自黄栌,青色则源于马兰草,渐变的色彩采用了“吊染”技法,由“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湖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荣华与李子柒共同制作完成。
衣服上身的纹路运用了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背后舒展的蝴蝶翅膀融合了潍坊风筝和织金工艺。各类配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衣服两侧悬挂以绳结技艺制作的璎珞,右腰、肩膀以及手持的三朵花分别用到了北京绢花、青神竹编和英山缠花工艺,身上其余花饰结合了扬州绒花工艺,头上的发饰则采用了洛阳牡丹瓷、温州螺钿和成都漆艺等。
为了打造这套充满文化底蕴的舞台服饰,李子柒走访了湖北黄冈、江苏扬州、北京等多地的非遗传承人,虚心学习相关技艺。李子柒表示,能在春晚展示这件由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的作品,并记录他们的创作过程,她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开场秀中,一柄“金如意”,从背屏一直延展到主屏,呈现出孩童过大年的场景。传统剪纸艺术在现代视觉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活灵活现。随着植物染料倾斜而下,李子柒与五彩斑斓的蝴蝶共舞,如梦似幻。
欢喜的氛围中,确山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通过虚拟视觉打起铁花,漫天花火映照出铜版画中的万里长城。随后在粮画描绘出的一派丰收景象中,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中的“十个勤天”团队演绎出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精彩的开场秀,无疑揭示了本届春晚的最大亮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突破舞台限制
本届春晚中,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加灵活,带观众沉浸式领略精彩的舞台视效,通过新技术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凤凰传奇献唱的《栋梁》节目,以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为创作灵感,献上一场中国传统节目创演秀。从古人最初伐木构材以避风雨,到后来构建出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群,无数的营造之材与营造之才共同筑就了中华民族的广厦千万间,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堂堂正正、不惧风雨的栋梁。
节目视觉设计中,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让观众在电视机前就如身临其境般走进古建筑当中。此外,节目运用总台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采用“XR+数字孪生+VP”融合拍摄,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再现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
北京市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合作,对祈年殿实地扫描,复原高精度模型,以现代的视觉技术手段呈现其内部建筑结构,并诠释背后寓意。让观众“不仅看到了古建筑的外在之美,更从深层次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承载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积淀”。
武术表演《笔走龙蛇》中,甄子丹与众武者以舞台为砚,一招一式刚柔并济、挥洒自如。云上多视角拍摄为观众呈现“空中环绕、时间凝结”等创新观看体验。
更不用说身穿红花袄、手转红手绢的人形机器人,在全国人民面前扭了场科技范儿的东北大秧歌。为了《秧BOT》这场表演,机器人团队准备了超过130个舞蹈动作,表演中人形机器人的所有19个关节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可谓对机器人的一场“大考”。
本届春晚还首次推出了无障碍转播,视障人士和听障人士都可以在春晚中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关玲说,今年总台春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数字技术赋能舞台呈现,创新视听传达方式,为全球受众奉上了一场兼具时代性、时尚感的精彩演出。
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
无声浸润千家万户
丰厚的中国文化,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出现在蛇年春晚的各个节目中。从传统戏曲的悠扬唱腔到现代歌舞的创新演绎,从民间艺术的精湛展示到民族风情的深情表达,每一个节目都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
好几代白蛇、青蛇与许仙同台亮相的《借伞》,一次性集齐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种《白蛇传》。而她们借的伞,是被称为“西湖之花”的国家级非遗技艺西湖绸伞。美术报还曾采访过西湖绸伞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本届春晚上的伞正是由宋志明制作,考虑到舞台的综合效果和舞者的实际使用,用半透的电力纺来做伞面。伞面装饰采用套版多色刷花技艺,图案用了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
在歌曲《春意红包》中,六位女星的手饰格外亮眼——六套手链,分别采用了六种非遗技艺:银花丝的锦鲤、皮影风筝、剪纸腾蛇、云肩蝴蝶、螺钿的荷花蜻蜓、掐丝珐琅的蝴蝶……寓意了不同的祝福。
每年舞蹈节目的设计都充满了巧思,今年更是将“人在画中舞”体现得淋漓尽致。《喜上枝头》舞台布景极富东方意蕴,犹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宋画,舞者们化身灵巧的喜鹊,轻盈地停驻于古松之上。现代芭蕾《伊人》中,舞者脚尖轻划,舞台变幻成一池春水,《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情画意充分展现。
《幽兰》中,舞者们用身体和手勾勒出兰花傲然绽放的姿态,呈现了一幅兰韵悠长、春满人间的新春“兰”图。《太平有象》取自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象”取“祥”谐音,整体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寓意。力量感与柔韧性兼备的舞者们,细腻勾勒出一幅象群悠然自得的生活画卷,铺陈出“太平有象、喜乐升平”的美好图景。
还有被称为“最强过年氛围组”的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英歌舞,无锡的江南画卷中游了600年的非遗鱼灯,“斗柄指东天下春”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不尽的文化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家国情怀,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温暖与力量,真正实现了文化无声的传承与普及。 (部分文字综合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