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对笔前之象意义的再认识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5-02-08 10:30 阅读量:111

导读 :
美术作品作为视觉造型,关注点始终聚焦在作品的形象。虽然有前卫艺术家说过“作品可以非视觉性”存在,但大多数人并不认同,或者以为是另外一些艺术形态的产物。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提倡作品应该“形神兼备”,仅仅有形而缺乏神韵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这一

正文 :

美术作品作为视觉造型,关注点始终聚焦在作品的形象。虽然有前卫艺术家说过“作品可以非视觉性”存在,但大多数人并不认同,或者以为是另外一些艺术形态的产物。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提倡作品应该“形神兼备”,仅仅有形而缺乏神韵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既然形象问题对于美术作品如此重要,创作者就必须寻找形象的来源。通常大家知晓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传统中来,通过大量的临摹、研习前人传留的作品,熟悉所需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及外貌特征,然后加以取舍,改变其中某些因素为己所用,产生不同于前人作品的新形象;二是从写生中去考察、观看自然界中感兴趣而且对自己创作所需研究的内容,比较和寻找与前人艺术语言中不同之处,加以发挥与完善,形成有自己艺术个性的塑造方法与笔墨特点,在同类题材的表现上呈现新的风貌;三是在谙熟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中最有特质的因素,高度概括与简化对象的特征,形成“似而不似”的颇有艺术意味与象征性的抽象形象,让观者在品赏时配合完成整件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也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对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始终都在艺术哲学的范畴内变化。而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等论说,都已经成为现当代美术创作的普遍训戒。

形象如此重要,必然是“下笔有形”。那么画家在下笔之前有何预设与准备?这个问题对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者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创作经历尚浅的青年学子来说,还颇有难度。笔者拙见,难就难在下笔之前胸中对于所绘对象的“形”有或无?形象是否明晰还是模糊?或者游离不定?无可置疑的是:无论你表现的形象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虚拟)的,形象在作品里体现的意义依然是一些象征符号,通过这些特别的符号表达作者叙述事物的主题。

黑格在论述“象征”时说:“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个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瑜青主编《黑格尔经典文存》第53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从黑格尔上述学语中,可见意义与形象何等重要。不言而喻,意念构想中的形象是初始形态,它与用具体笔墨描绘完成的图形形象不同,前者可能是理念的摹仿,后者是可视的能够予以识别与评价的形象;前者是以自己了解的对象特征为基础的意识情感的“意向之形”,后者则将这样的意向之形加以具体化,表达作品的意义与作者审美感受;前者是创作下笔前的隐约过程,后者则是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的综合。下笔之前,作者胸中的“意象之形”,属于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亦称审美意象,……在作者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显现。中国历代文论……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参见张英杰主编《意象图形——创意思维与应用》第16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1月)。一件优秀的作品,如果舍弃了这个下笔之前的创作预设环节,作品的精思与巧力则很难完成。相比之下,那些胸无成竹、下笔茫然、左顾右盼、行迹倥偬的创作,也截然难有佳作。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委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